自六月份以来,我市许多乡镇的河蟹陆续死亡,死亡的过程及症状如下:河蟹爬上岸,趴在地上,或挺立草头不下水;病蟹食欲较差,四肢无力且柔软,一般以欲蜕壳的河蟹死亡率高,有蜕壳不遂之表象;查看体表,基本上无纤毛虫等寄生,打开甲壳,鳃正常,肝脏正常,心跳正常。经过笔者仔细鉴别并查看池塘条件,基本上可以诊断为氨中毒。 一、原因分析 1.河蟹养殖密度大。发生氨中毒的池塘,养殖密度都超过1500只/亩,这样高密度的放养量一方面破坏了水体的微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大量的排泄物又污染了水体。 2.水温升高,河蟹摄食量增加,投饲量也加大,而且饲料蛋白质含量高,残饵和河蟹排泄物分解后,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大量积累,并沉积在池底,导致底层氨氮严重超标,经送检,发病池塘氨氮含量都超过10.5毫克/升。 3.在饲养过程,投喂饲料不新鲜,常用腐烂变质的野杂鱼进行投喂,而且投饲量受野杂鱼的供给量限制,造成河蟹摄食不均,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4.许多养殖户采用自配饲料的方法,所配饲料在水中保存时间较短,而且投饲不科学,常将颗粒料投在离水边2米左右,致使大量饲料溶失于水中,并分解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随着水温的升高,加速了饲料和粪便的分解,从而导致氨氮超标。 5.池塘水草较少,换冲水困难,导致池塘水体自净能力较差。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种微生物活动加强,水质极易被污染,造成河蟹氨中毒。 二、防治方法 1.降低河蟹放养密度,减少河蟹粪便对水体的污染以及河蟹对水草的破坏。 2.改变投饵方式,将水下投喂方式改为水边投喂;搭设饵料台,便于查看河蟹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3.科学配制饲料,合理添加诱食剂,促进河蟹快速摄食,减少饲料在水中的浸泡时间。 4.合理投饵,营养全面,提高河蟹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5.发病时,将池水全部排干再冲换新水,降低水体的氨氮浓度,并加入生石灰20毫克/升,将池水pH值调至7.5~8.5之间。 6.积极养护水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7.有条件的养殖池,可以配备搅水式增氧机或气泵,将底层的污水充分曝气,使表层的溶氧水和底层的缺氧水充分混合,增加溶氧,并将有毒的氨氮、硫化氢氧化成无毒的硝酸盐和硫酸盐,排出池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