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殖罗氏沼虾

2025-2-4 12:2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98| 评论: 0

摘要: 池塘生态管理及其营养供给  罗氏沼虾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其生产和养殖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已经辐射到两广、两湖、苏、浙、皖和豫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养殖模式日益规模化 ...
池塘生态管理及其营养供给

  罗氏沼虾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其生产和养殖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已经辐射到两广、两湖、苏、浙、皖和豫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养殖模式日益规模化和产业化。然而,虾病的频繁发生和流行一直困扰着养虾业的发展。随着罗氏沼虾集约化的发展,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针对罗氏沼虾的虾病原因、流行特点预防措施及其营养需要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通过完善其日粮营养供给和优化虾池的生态环境,预防疾病和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集约化养殖业的重点内容。对罗氏沼虾养殖的生态环境管理及其营养需求的探讨,有利于指导养殖生产。

  

  对日粮的营养需要

  

  虾的生长不仅取决于其生长的环境,而且更取决于其日粮的品质,优质日粮可以满足虾的生长需要,提高其免疫力。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

  

  1、蛋白质需要

  

  蛋白质作为生命的载体,其在罗氏虾的营养需要中占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配合饵料的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蛋白质缺乏时,其生长发育受阻,机体抵抗力降低,甚至死亡;蛋白质水平过高,蛋白资源浪费,排出的氮源污染养殖环境,因为机体并不能把过剩的蛋白质转变为自身蛋白。Millikin等(1980)用圆腹鲱和大豆蛋白为蛋白源,圆腹鲱油/玉米油(2:1)为脂肪源的配合饲料饲养罗氏虾稚虾。结果显示:粗蛋白质水平为40.2%的试验组其增重效果显著。曹志兰(1989)试验表明,罗氏虾饵料蛋白含量为35.6%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优越于蛋白水平分别为32.19%和27.44%的两组。朱雅珠等(1995)以稚虾做梯度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50%的试验组生长效果最佳(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

  

  罗氏虾对饵料蛋白的需要,受其生长阶段、环境条件和饲养方式等因素影响。试验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同,其对蛋白需求各异。在天然饵料较丰富时,饵料蛋白可适当减少,蛋白水平为26%-28%左右即可;在天然饵料不足或饲养周期也不能施肥的情况下,饵料蛋白水平应增加5-10个百分点为宜。长江三角洲等地的罗氏虾饵料蛋白水平约为30%-35%,珠江三角洲等地约为36%-38%,且其中的动植物蛋白比为1:4。

  

  2、氨基酸需要

  

  罗氏虾对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要,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见,一些学者对此虽然作了有关赖氨酸、蛋氨酸等缺少或添加试验,但其结果不尽相同。

  

  二、脂类需要

  

  脂类是动物,尤其是水产养殖对象营养的重要成分之一,不仅提供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节约日粮蛋白,而且其中所含必需脂肪酸是虾生长所必需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罗氏虾饵料中脂类添加量与饵料蛋白品质及饲料能量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程度有关,其变化一般在2%-10%,其适宜含量在6%-8%。亚油酸和亚麻酸是罗氏虾的必需脂肪酸,与海水甲壳类可能有所区别,罗氏虾的必需脂肪酸更接近于非洲鲫鱼等热带鱼类,营养上更需要n-6系列高熔点不饱和脂肪酸。

  

  Joseph等(1976)用3%富含亚麻酸的虾头油饲喂稚虾,其生长最好。Millikin等(1980)以鲱鱼油和玉米油混合作为脂源,配合成鱼粉———豆粕型饲料饲养罗氏虾,发现含10.5%脂类、糖脂比为3.5的饲料组有良好促虾生长效果。Sheen和Abramo(1991)发现,鳕肝油和玉米油(2:1)混合作为脂类物质添加时,6%脂类的饵料罗氏虾生长最快,大于或低于6%,罗氏虾生长缓慢,甚至抑制。为了进一步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虾的营养需要,Abramo和Sheen(1993)用PUFA饲喂罗氏虾,发现其能促进虾的生长,碳大于20的PUFA对促虾生长作用更明显,且虾体组织中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日粮PUFA的添加量有关。吴锐全等(2000)以酪蛋白、鱼粉为主配制日粮饲喂罗氏虾,发现5%的脂类含量较适宜,与郑述河等(1995)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

  

  Hilton等(1984)在含有1%胆固醇的饵料中,添加0%-10%的卵磷脂饲养仔虾,发现卵磷脂的添加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没有明显影响。说明罗氏虾对胆固醇和卵磷脂的需求与海水甲壳类有所不同,罗氏虾饵料不需要另外加胆固醇和卵磷脂。

  

  三、碳水化合物的需要

  

  罗氏虾在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变化较大,其适宜范围为22%-30%。与单糖相比,罗氏虾能更有效的利用复合糖类。Baslaz等(1976)用高直链淀粉作为粘合剂进行稚虾的饵料试验,成活率和饲料效率均较好。Dlaz等(1990)分别用马铃薯粉、可溶性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等作为碳水化合物饲喂2.0克重左右的仔虾,结果发现淀粉促仔虾生长最好,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最高,其次是糊精、蔗糖,葡萄糖最差。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来源还影响虾体组织成分的构成及其对其它成分的吸收利用,脂类与碳水化合物比为1:3-1:4时,虾能有效的利用饵料蛋白Clifferd等,1979)。

  

  罗氏虾肠道内能分泌纤维素酶,较好的利用日粮纤维素,故纤维素可作为食物纤维加入到甲壳类日粮中。含20%纤维素的饵料对性成熟的虾有刺激生长作用,在饲料中用纤维素替代部分淀粉饲喂罗氏虾,并没有发现其有生长不良影响(Fair等,1980)。可见,在成虾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6%-24%),既有利于虾类生长,又利于降低养殖成本。

  

  四、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需要

  

  罗氏虾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营养需要量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通常是在饲料中添加各自配制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饲料添加剂,其差别较大。有研究发现,罗氏虾日粮中无机盐的适宜添加量高达10%-13%。Rath和Dube(1994)则研究认为,罗氏虾的最适宜添加量为9%。

  

  D,abramo等(1994)设计不同的梯度研究罗氏虾对维生素C的营养需要量,结果发现:维生素C的含量从0升高到100×10-6,罗氏虾的成活率逐渐增高,得出罗氏虾对维生素C的适宜需要量为104毫克/千克饲料的结论。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国对罗氏虾无机盐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的添加量也各有不同,使用时仅供参考。

  

  池塘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优化

  

  池塘是虾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生态是否良好对虾的生长、成活及抗病力产生重要影响。针对虾的生理生态特点,预防虾病应从切断传播途径和减轻自身污染两方面着手,做好虾池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优化工作,保持虾池的良好生态。

  

  一、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1、水池清淤泥与消毒

  

  养殖多年的虾池在上一茬虾收获后排干池水,清除其中有机淤泥和污染物,暴晒后撒生石灰翻耕池底。新池撒生石灰适量。进水在放苗前15天左右进行。进水应根据当地水源,选择适当药物对池糖和池水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一般是在虾池进水25-30厘米后,选择晴天上午或中午用二氧化氯0.8-0.9毫克/升消毒。消毒后次日进水冲洗2次,进水40厘米左右,用菜籽饼消毒(20-25ppm)。最后在进水0.9-1.0米,再用二氧化氯消毒剂(0.2-0.3ppm)消毒,并保持水位不变,3-4天后造水。

  

  2、采取适当的控水方法

  

  放养健康虾苗后,适当控水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自身污染的加剧,受周边外源水质量下降、细菌量多、理化指标不良等影响,传统的大换水养殖方式表现出其局限性。封闭或半封闭方式逐渐为养殖者所接受和采纳,即养殖过程少换水或不换水。但由于水分蒸发或泄漏等原因导致水位下降,可采用引入淡水进池。然而需要引水的虾池需用毒副作用小的消毒剂消毒池水,三天后施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如利生素。

  

  二、减轻自身污染

  

  1、养殖密度适宜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最佳环境容纳量。在虾池中,虾池的容纳量受池塘的条件如深度、容氧量和水质等限制。要提高产量,合理的养殖密度和虾的成活率至关重要。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减轻虾体排泄物和残存饵料在池中的蓄积,利于保持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一般情况下,1.5米水位,每亩放养2万尾左右,精养池每亩放养3.5-4.5万尾为宜。

  

  2、培养藻类,保持池水适宜透明度

  

  培养浮游硅藻和绿藻等优良藻类,营造良好水色,为虾苗提供适口、易食的天然饵料,促进虾的生长和成活是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池塘及水体消毒后,施用不被底泥所吸附、配比合理的肥料和芽孢杆菌复合制剂,5-7天后能够营造良好水色,然后才放苗。

  

  3、饵料优质,投喂方法科学

  

  优质饵料不仅蛋白质丰富、氨基酸平衡,而且富含维生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其营养全面,颗粒均匀,水中软化速度快,稳定性好,利于提高虾的摄食量,促进虾的生长和正常脱壳。投喂饲料时应全池均匀投撒,少喂多餐,以虾能在1小时内吃完吃饱为宜。

  

  4、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控池塘生态

  

  在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饲料仅有30%-40%转化为机体蛋白,其余转化为有机或无机物进入虾池。由于养虾生产基本上采用封闭或半封闭模式,仅靠池塘自身的微生物区系无法及时降解池塘中污物。所以,3个月以后的池塘中蓄积大量的机体排泄物、残存饵料和浮游生物残体等,造成池塘中厌氧及厌氧性、兼性厌氧微生物孳生,恶化生态环境。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微生物包括PSB、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尤其是芽孢杆菌可以分泌消化酶系,降解有机污物,平衡藻相,增加溶氧、降低氨氮等毒害因子,抑制杂菌、有害菌生长。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