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石斑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

2025-2-1 17:47|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6| 评论: 0

摘要: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managuense)为慈鲷科鱼类,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是尼加拉瓜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易捕捞、肉质鲜美等特点。为了探索该鱼的养殖技术,我们于2002—2003年开展了淡水石斑 ...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managuense)为慈鲷科鱼类,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是尼加拉瓜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易捕捞、肉质鲜美等特点。为了探索该鱼的养殖技术,我们于2002—2003年开展了淡水石斑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经过两年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2003年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位于江苏省现代渔业(西山)科技示范园内,池塘编号为15、16、17、18的四只塘,池塘面积均为10亩,池塘底部平坦,淤泥较少,平均水深为1.8米,水源来自太湖,pH值为6.5—8.0,水质清新无污染。鱼种放养前半个月排干池水,每亩用250千克生石灰干法清塘。每个试验池配有叶轮式增氧机和水泵各一台。

  2.鱼种放养

  试验用的淡水石斑鱼种,为江苏省现代渔业(西山)科技示范园特种水产苗种繁育基地2002年自行繁殖培育而成的越冬鱼种,平均规格体长11.8厘米、体重34克,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游动敏捷。鱼种放养时间为2003年5月5日,放养淡水石斑鱼种数量为38000尾,平均亩放950尾。鱼种放养前用5%的食盐水药浴10分钟消毒。

  3.饲养管理

  (1)投饲管理 淡水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但经驯化后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要求蛋白质含量达到35%以上。本次试验全部投喂轧碎的螺蛳、蚌肉及野杂鱼类。投饲坚持“四定、四看”的原则,并根据天气、水温及生长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养殖前期1个月左右,投喂量为在塘鱼体重的5%--8%,投饲时间为每天上午8--9点;1个月后,每天投饲量为8%~15%,每天投饲两次,时间为上午7--8点、下午4--5点。池塘四周设置食台,饵料投喂在食台上。

  (2)水质调控 鱼种浅水下塘,这样有利于提高水温。养殖前期定期加注新水,每次注水约20厘米;6月下旬至9月的高温季节,是淡水石斑鱼的摄食生长旺季,保持池水1.8米以上,每星期注排水一次,每次换水为20--30厘米,池水溶氧保持4.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5--40厘米,此外,定期泼洒生石灰水。闷热天气采用水泵冲水增氧或开启增氧机增氧,以防其缺氧浮头死亡。

  (3)鱼病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主要疾病预防方法是:①细菌性烂鳃病。每半个月用二氯海因0.1克/米³全池泼洒消毒一次;②寄生虫病预防。主要有锚头鳋、车轮虫等寄生虫,每20天用驱虫药一个疗程,每个疗程连续用药3天,驱虫药有强力灭虫精、杀虫王、硫酸铜等。由于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整个养殖期间基本上没有发生鱼病。

  (4)日常管理 每日早中晚巡塘三次,观察淡水石斑鱼的摄食、活动、生长及池塘水质变化情况,并定期测量溶氧、pH值、水温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二、试验结果

  1.养殖产量

  从9月10日开始捕捞,至9月28日干池起捕,经140天左右的精心饲养管理,共捕获淡水石斑鱼34917尾,平均成活率为91.8%;产量15920千克,商品鱼平均规格为全长30.2厘米、体重456克,亩产398千克。共投喂67660千克饲料,饲料系数为4.62。

  2.经济效益

  产值47.76万元,扣除各项支出33.03万元,获毛利14.73万元,亩均毛利3682元。

  三、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池塘专养淡水石斑鱼产量高、效益好,在当前常规鱼养殖不景气的情况下,该鱼的引进及养殖成功无疑为本地淡水养殖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品。淡水石斑鱼养殖对池塘条件及生产管理没有特殊要求,试验用的饲料为太湖捕捞的天然贝类,可充分利用我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因此便于本地规模化养殖。

  2.淡水石斑鱼种放养2个月后,生长速度加快,平均日增重达4.48克,相对应的水温为27—30℃,因此,淡水石斑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其适温范围为23—35℃。

  3.养殖淡水石斑鱼的优点有:①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养殖5个月左右就能达到商品规格;②抗病力强,养殖成活率为91.8%;③易捕捞,两网起捕率达90%以上;④外观漂亮,口感鲜嫩而不腻,可与鳜鱼相媲美。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