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海水养殖中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新技术

2025-1-29 21:40|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90| 评论: 0

摘要: 近十几年,我国在继海带、对虾和扇贝养殖后,以工厂化养殖牙鲆、大菱鲆等海洋名贵经济鱼类为特征的第四次海洋生物技术浪潮正在兴起。但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细菌和寄生虫病等养殖病害伴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接踵而来, ...
近十几年,我国在继海带、对虾和扇贝养殖后,以工厂化养殖牙鲆、大菱鲆等海洋名贵经济鱼类为特征的第四次海洋生物技术浪潮正在兴起。但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细菌和寄生虫病等养殖病害伴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接踵而来,现已成为海水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其中寄生虫性疾病因其发病早期不易发现,受到细菌感染常常会引起养殖鱼类大批急性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刺激隐核虫病是一种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中比较严重、比较常见的鱼病,且许多养殖户因缺乏该病防治知识而对之束手无策。本文就刺激隐核虫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技术特作一介绍,供参考。

  1病原

  刺激隐核虫,亦称海水小瓜虫(Ichthyophiriusmarinus),属纤毛动物门、寡膜纲、膜口目、小瓜虫科(Ichthyophiriidae)。该虫体呈乳黄色,球形、卵形或梨形,前端稍尖,成熟的个体直径达0.4mm~0.5mm,体内有由4~8个卵圆形团块连接成”U”字形排列的念珠状大核。刺激隐核虫全身披纤毛,能寄生在各种海水硬骨鱼类身上,其生活史按形态大体可分三期:寄生滋养体期,虫体呈卵圆形、个体大,成熟后或受外因刺激下,会从鱼体体表脱落入水,发育形成包囊;包囊虫体期,纤毛退化,包囊虫体开始无性分裂,产生大量纤毛虫,当水温达到18~25℃时,幼虫进入水中;感染幼虫期,幼虫感染寄主,开始营寄生生活。该类寄生虫钻入鱼体组织后刺激宿主分泌粘液形成胞囊,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这给生产治疗带来特殊困难。

  2流行规律及致病原因剖析

  刺激隐核虫病是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中的常发病害。每年7~10月份,当水温在20℃以上时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工厂集约化海水经济鱼类养殖具有养殖密度大、品种单一、水体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易造成养殖鱼类免疫功能下降,受到寄生虫感染,特别是大菱鲆等底栖群集鱼类,鱼体易被粗糙不平的池底划破受伤,增高其受寄生虫感染的机率。该病对海水鱼类养殖危害性较大,大菱鲆、牙鲆、石斑鱼、鰤鱼、尖吻鱼、红笛鲷、黑鲷、胡椒鲷、斑石鲷等常见经济鱼类均易感染发病,患病初期较难发现,故对该病的防治往往被养殖者忽视,而一旦得病后,病情发展迅速,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因此,平日应定期观察和镜检,一旦发现问题应马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3患病鱼临床症状及快速诊断技术

  患病鱼初期摄食量减少,在养殖池中分布散乱、狂游不止,时常翻转身体磨擦池底,开口呼吸频率加快。后期发病鱼的皮肤和鳃受虫体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形成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故肉眼看上去病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俗称“白点病”),病鱼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游动缓慢,池底可见大量白色“粪便”。病鱼体表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角膜浑浊发白,体表呈白点或打粉状白鳞,体表、鳃丝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呼吸困难、张口上浮,最终窒息死亡。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粘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并充满白色粘性分泌物。

  临床诊断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虫体。患病初期取鳞片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鳃丝之间有虫滋养体,呈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团块,有的还在作旋转运动。患病后期取鱼体表粘液做水浸片,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许多旋转运动的虫体;或将有小白点的鳍条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磁盘中用解剖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如看到有小虫体滚出、在水中游动即可确诊。临床诊断上应注意刺激隐核虫病和粘孢子虫病的区别。患刺激隐核虫病的鱼体体表白点为球形,大小基本相等,比油菜籽略小,体表粘液较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隐核虫游动;相反,患粘孢子虫病的鱼体白点大小不等,有的呈块状,鱼体粘液很少或没有,观察不到虫体游动现象。

  4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4.1预防措施

  刺激隐核虫有胞囊保护,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很强,生产中治疗该病比较困难,故平时养殖管理应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方针,加强预防措施,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鱼苗放养前,养殖池要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严格消毒,彻底杀灭池中残存刺激隐核虫的胞囊。②放养密度不宜太大,根据养殖鱼类生长情况,及时合理分池防止病害水平传播。③高温发病季节注意加大水交换量,定期泼洒消毒剂,保证水质清洁、溶氧充足。④养殖过程中定期洗刷养殖池、坚持认真清扫池底,保证池底整洁。养殖用具比如刷子和捞网等定期消菌,专池专用。⑤投喂高质量全价饲料、定期补加VE、VC,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抗病力。⑥进水口安装过滤网,过滤掉杂鱼、虾和水草杂物,以防刺激隐核虫胞囊随之带进养殖池。⑦清池、分池等日常操作应避免鱼体受伤,操作后要用抗生素进行药浴,以防出现伤口被病原菌继发感染。⑧养殖过程中发现死鱼及时捞出,查明原因后及时采取对应措施。⑨高温发病季节来临之前,可进行药浴预防,经常进行镜检,发现此病要及时治疗。

  4.2治疗方法

  用市售30%双氧水100~150ppm药浴,每天浸浴1次,每次1~2小时,连续4~6天。每次药浴后,需清扫池底或将鱼转移到新池,以防脱落的虫体再次附着,加大换水量,有条件者可向养殖池中输送纯氧,可增强疗效。药浴同时投喂VC、VE和鱼肝油等加强营养,以尽快恢复体质;也可以用醋酸铜或硫酸铜来治疗,用醋酸铜0.1~0.2ppm或用硫酸铜2~3ppm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4~6天,及时清扫池底,加大换水量。使用硫酸铜治疗刺激隐核虫病应注意小剂量的硫酸铜对该病不但无效,而且会刺激虫胞囊形成,促使虫体繁殖,加快病情恶化。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