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环境的恶化,等等,导致养殖鱼类的病害问题日渐突出,但是,人们在鱼病防治上存在许多误区,防治措施不利,加重了养殖鱼类疾病所造成的危害。本文就鱼类集约化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和对策进行探讨,以期提高鱼病的防治效果。 一、与大型海藻混养、套养
当前,国际上利用大型海藻和经济动物混养和套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受到推崇。栽培的海藻在有大量氮、磷的水域生长良好,许多海藻只需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就能形成相当高的生物量及大量的碳,氮、磷被藻体吸收。 国外科学家通过石莼和鱼类混养系统,发现石莼通过对氮的吸收,降低了氨的毒性,提高了养殖系统的安全性。在维持水体溶解氧方面,1kg石莼产生的氧气能满足2kg鱼体对氧的需要,大型海藻与鱼类混养的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生产方式。在大型海藻与鱼类混养的水体中,通过控制海藻的生物量,可以有效地降低营养物的浓度,维持水体较高的溶解氧含量,降低鱼类发生窒息和水质恶化的危险性。根据养殖区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并实施在海水鱼养殖区混养、套养大型海藻技术,使养殖区动物性养殖和大型海藻栽培平衡发展,利用大型海藻的生物修复功能,改善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是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养殖鱼类通过呼吸和排泄作用,向水体中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海域的富营养化,而栽培的大型海藻可以通过其生理过程,使海水中溶解态的氮、磷进入生物循环中,可以有效地降低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水平。 二、提高鱼类自身的免疫力
鱼类养殖中,鉴于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存在抗药性、危害性以及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强鱼类的免疫力来提高其抗病能力。和其他动物一样,鱼类的免疫系统由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两部分组成。研究表明,矿物元素对水生动物的免疫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作用于水生动物的免疫器官和与免疫相关的酶等因子来影响其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当饲料和水体中的矿物元素缺乏或过量时,都会损害鱼类的免疫功能,增加其对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在鱼类集约化养殖中,适当添加锌、铁、铜等矿物元素可以起到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类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锌是大多数生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许多酶(如碳酸酐酶、羧肽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在生物体内,锌参与多种代谢过程,缺锌可使动物的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发生萎缩,外周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功能减弱,从而导致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而补充锌则使其机能恢复正常。铜元素能够调节鱼虾等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实验证明,感染细菌性肾病的大西洋鲑体内铜含量显著低于健康鱼;投喂高铜饲料可以降低对细菌性肾病的感染率。铁是一种造血元素,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免疫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铁是核酸还原酶和生物氧化过程中某些酶(黄嘌呤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中心或辅酶。缺铁会影响上述一些酶的活性,从而影响DNA的合成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浆蛋白对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使吞噬细胞活性受损,导致杀伤力降低,因而鱼类缺铁时鱼体易受感染,死亡率升高。饲料中缺铁或鱼类对铁的利用受到不利影响,则可能导致鱼类生长减慢,抗病力下降。 三、加强种质管理 生产管理中,可以进行人工选种和提纯复壮,杜绝近亲繁殖;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在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上加强对雄核发育、基因重组、转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解决远缘、近缘上的障碍,建立种质基因库,优化种质体系,产生出经济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避免养殖场的自繁自育,近亲交配,以有效地解决种质退化。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尽管养殖鱼类残留的抗菌药物对人体有严重危害,可是大规模、集约化、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却难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改善养殖环境的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对养殖鱼类实行残留监控。今后,应重点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规律以及药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筛选高效、低残留药物,确定抗菌药物的停药期,合理使用药物,使水产品“绿色化”。治疗感染性疾病而施用的抗菌药物,在达到临床疗效的血药浓度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少发生抑制作用,但较高浓度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利福平等,对吞噬细胞的功能等机体防御系统有抑制作用。抗生素,在鱼病防治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另外,需要引起大家特别注意的是:鱼类的给药方式。一般地,鱼类给药方式有注射、口服、药浴、投喂药饵等。注射法又分为血管注射、肌肉注射等,其中,肌肉注射法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吸收,具有给药量准确、吸收迅速、疗效可靠等特点,而血管注射法是国外研究药动学使用比较多的方法,常用于评价一种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从而作出评价。药浴法又称为浸洗法、暴露法,不同药物即使药浴浓度相同但在组织中的浓度却相差很大,这也提示在药浴时应考虑水产动物的不同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率以及在体内的残留情况。口服法分为投喂法与口灌法,投喂法是不对水产动物采取任何外力帮助而让其自然摄食药饵的方法,多用于预防水产动物疾病,投喂法给药最贴近养殖生产中用药,能真实反映实际生产中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口灌法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口服法,其操作方法通常是用麻醉剂将鱼体麻醉,然后用橡胶导管将调制好的药液或药饵灌入鱼的胃或肠,但此法给药的缺点是有时会出现药物回吐现象,以及麻醉剂的使用会对给药对象产生胁迫作用,影响药动力。总之,给药途径的不同,主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吸收量,因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强弱。药浴法、肌肉注射法、口服法等方式给药,药物均需要通过吸收过程才能进入血液循环,而某些通过胃、肠吸收的药物还会发生“第一关卡效应”。至于临床应采取哪一种给药途径,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定,探索出适合水产动物的最为有效的给药方式会推动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