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常见细菌性病害

2025-1-22 17:43|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91| 评论: 0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在我国迅猛发展,其细菌病已成为养殖中危害最重的疾病。因此,必须正确诊断,及早防治。弧菌病大菱鲆幼鱼肠道白浊,腹部膨胀,眼球突出或混浊,解剖检查,肠道有炎症,附黄色或黄红色黏液,体 ...

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在我国迅猛发展,其细菌病已成为养殖中危害最重的疾病。因此,必须正确诊断,及早防治。

弧菌病

大菱鲆幼鱼肠道白浊,腹部膨胀,眼球突出或混浊,解剖检查,肠道有炎症,附黄色或黄红色黏液,体表溃烂。易在水温10~16℃的低温期或稚鱼期发病。

防治方法:(1)用盐酸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等,每天每公斤鱼用50~75毫克;(2)磺胺甲基嘧啶(SM1)、长效磺胺E(SDM)、制菌磺(SMM)等,每天每公斤鱼用200毫克混在饲料中,连喂3~7天。

链球菌病

病鱼眼球突出,眼周充血,鳃盖内侧充血发红或剧烈出血。

防治方法:每天每公斤鱼用盐酸强力霉素20~50毫克混入饲料中,连喂7天。

假单胞菌病

病鱼鳃盖出血,鳍腐烂,体表形成含有脓血的疖疮或溃疡,易发于夏初到秋季。

防治方法:(1)保持养殖密度适中;(2)每天每公斤鱼用四环素50毫克与饲料混合,连喂10天以上。

爱德华氏菌病

病鱼腹部及两侧发生大面积脓疡,脓疡的边缘出血,病灶因组织腐烂发出强烈的恶臭味。腹腔内严重积水。幼鱼期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可用氟哌酸等抗菌药物治疗,但应注意防止产生抗药性。

滑走细菌病

病鱼头部、躯干、鳍等处都发红出血,在发病后期引起皮肤溃疡或尾鳍腐烂。低水温期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用复方新诺明(SMZ)投喂,每天每公斤鱼用50~100毫克拌入饲料中;(2)每天每公斤鱼用土霉素100~150毫克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续投喂1周。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