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水温的回升,海南、广东、广西等部分养虾地区的南美白对虾爆发“硬壳性红体症状疾病”,有的地区发病死亡率高达100%。排塘率平均为20%~70%,给对虾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我所相关人员在发病地区开展了该病发病规律、流行情况及症状等调查,并进行了控制该病蔓延的试验,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1.发病症状:病虾体色略红,头胸甲可见微小白斑,壳硬而肉质结实,肝脏红肿,有时可见肝糜烂,胃肠发红且中空。 2.流行情况:该病与桃拉病有较大的区别,其一是染病对虾规格不同,绝大部分为2~6cm,其次,病虾甲壳较硬有别于桃拉病的软壳;再次,病虾呈急性传染型。通常在苗种放养后的半个月至2个月期间极易发病,在气候变化较大,温差较大阶段极易发病,病虾常贴于塘边游动,摄食不振,死虾主要集中在塘边与料台。 3.水质状况:发病虾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指标尚属正常,但藻相不良,养殖水体弧菌数偏高。 4.病原检测:在病虾体内已分离出弧菌,目前正在做回感试验,鉴于大部分病虾头胸甲发现白斑,因此我们正在进一步做病毒检测工作。 5.控制措施: (1)首先采用强克101(即10碳链季铵盐活性碘制剂)进行全池消毒,其使用量为0.2ppm,通常连续泼洒二天(次); (2)间隔2天后,全池泼洒发酵鸡粪(采用光合细菌发酵),其用量为每亩(1.5米深)体5kg; (3)再次间隔2天后,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效价为30亿/mL)及益水宝(效价为40亿/g)即枯草芽孢杆菌,其用量分别为每亩(1.5米深)水体使用光合细菌5kg、益水宝0.5~1.0kg即可; (4)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须内服若干药物及添加剂,其用量为每公斤饲料添加对虾病毒净20~25g、生物酶活性添加剂2~3g及水产用维生素C4g,通常须投喂5~7天。 6.结论与讨论。 (1)此次规模性地发生“硬壳性红体症状疾病”与部分养殖户不肓旺确处理消毒与养殖水环境改良的关系有较大联系,近年来随着有益微生物在养殖环境中的推广应用,养殖业者对于有益微生物的效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然而也有相当部分养殖业者认为只要在水体里使用有益微生物后,就可以完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因此他们对于消毒清塘以及养殖阶段消毒预防工作不再重视,有些业者在养殖过程中甚至完全排斥消毒剂,因此导致养殖水体弧菌数偏高,造成了疾病流行。我们采取全池泼洒强克101(即10碳链季铵盐活性碘制剂)就是控制水体弧菌的一个重要措施,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可在5分钟内将弧菌数下降一个数量级,因此有效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2)从发生“硬壳性红体症状疾病”病虾解剖来看,病虾肝脏红肿,甚至肝糜烂,肝异变现象普遍,因此及时补充能够修补肝组织的生物活性添加剂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们采取在饲料里添加生物酶的方法,利用其富含人参皂甙,能够修补破坏肝细胞的特点,达到有效保肝护肝目的。 (3)此次“硬壳性红体症状疾病”规模发生,与前阶段气候不正常,温差变化较大也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必须将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的措施重视起来。因此应该采取经常性添加免疫多糖及水产用维生素C等措施,来提高对虾的抗应激能力。 (4)无疑,采用有益微生物泼洒养殖水体,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也是控制传染性虾病发生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采取全池泼洒益水宝(效价为40亿/g)即枯草芽孢杆菌,利用该菌效价高的特点来改良养殖水环境,进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增殖。 (5)从当前发病的病虾状况来看,该病的流行与种苗质量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如何选择高健康的种苗,应该引起广大养殖业者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