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作为暴发性流行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患此病的鱼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鱼,甚至绝产,是池塘养殖的恶性病害。 一、细菌性败血症的症状及流行情况 早期表现为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症状,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鳃丝充血,呈浅紫色,肿胀,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病鱼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同时有原生动物寄生。 细菌性败血症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暴发,高密度养殖鲮、鲫、鲢、鳙、鲤、武昌鳊等鱼池占发病池塘的95%以上。成村连片流行,时间从4月初至12月底,水温9-34~C。 二、细菌性败血症发生的原因 1.水环境 过去稀养状态下,生态指标相对合理,鱼类很少得病,而高密度情况下各种鱼病频发,因此可以说水质恶化是促成各种鱼病的外部生态条件。而且水质好坏也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鱼产品品质、口感。 2.营养失衡 池塘养鱼通常是投喂配合饲料,长期投喂某一种营养不全面、过量添加激素类、氨基酸不平衡、或者矿物质、维生素缺乏的饲料,以及投喂携带病原体和有害物的饲料,都会使鱼患上营养性疾病。 3.滥用药 随着池塘养鱼单产的提高,鱼池条件电日趋恶化,鱼池不断淤浅,鱼类病害逐年增多,且蔓延速度加快,发病范围广。而多数养殖者对于使用的药物成分、性能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就大剂量地、盲目地、频繁地使用,进一步污染水体,加大了鱼类的抗药性。有机物的成份本身就十分复杂,加上各种成份药物频繁使用,上一次药物尚未降解,新一轮药物又施人,造成药物间复杂的合成反应,其药残生成物往往对鱼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很多育苗场家在育苗过程中,就使种苗一直浸泡在药水中,一旦种苗染上疾病,再用药时,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就得加大用药剂量。造成滥用药的另一因素是,渔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使许多渔药不标明主要成份,用法或用量不清楚,从而使整个渔药市场混乱。 4.近亲繁育 近亲繁育的鱼种,先天免疫功能欠缺,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养殖近亲子代鱼类,常常染病,防治效果差,死亡率高,生长异常。 5.防范不当和外来病原体入侵 据统计,防范意识不强而被动受染患病占流行发病的20%以上,发病池水滥排、死鱼滥弃,捞鱼网具不消毒,雨水冲刷病原流入都是传播致病因素。 如近年来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从国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带来的病害,造成防不胜防、无法控制的局面,这是因为一些养殖单位缺乏必要的鱼病检疫手段,在引种的同时,也将病害带人本地区,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1.预防方法 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从而减少淤泥消耗大量的氧气。定期加注清水、换水及遍洒生石灰,调节水质和改良池塘底质,提供鱼类生长不可缺乏的钙元素。把好鱼种和饲料关,选择优质鱼种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做好鱼体;饲料、工具和食场各项的消毒。疾病流行季节应用药物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范在先。 2.治疗方法 该病一旦发生则周身病变,必须以内服与外用泼洒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单用一种方式,治里则不治表,治表则不治里,达不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外用药物及施用方法:采用二溴海因0.3克/米1,水体的浓度全池泼洒,每天下午5点左右泼洒1次,连续3天。第一疗程完成后,隔3-4天进行第二疗程,方法与剂量相同。 内服药物与施用方法:采用聚维酮碘制剂,每100千克鱼体重,在饲料中掺入5克药剂,制成药料,全天投喂,连喂10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如果是颗粒料,可用喷壶将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喷在饲料表面,但不应使饲料潮解,应马上进行人工投喂;如果散料,可将饲料先用药液浸泡,然后扣堆定点投喂。 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鱼体,常常有寄生虫寄生,如发现鱼有阵阵狂游症状,在施用上述药物前,应先用鱼虫净18毫升/米*亩予以杀灭,疗效更加明显。 据观察,经上述方法治疗的细菌性败血症90%以上明显好转,治愈率为60%,30%左右因无法进食仅表现为体表症状减轻,而内部病变依旧。单独外用或单独内服方法治疗该病,无一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