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2025-1-6 12:57|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7| 评论: 0

摘要: (一)弧菌病(俗称溃疡病)此病对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危害较大,多发生于4月-11月,以4月-5月为严重,死亡率可达90%左右。1.病原石斑鱼弧菌病的病原为鳗弧菌。2.症状病鱼体色消退,鳍的基部充血、溃疡,体表局部 ...
(一)弧菌病(俗称溃疡病)

此病对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危害较大,多发生于4月-11月,以4月-5月为严重,死亡率可达90%左右。

1.病原石斑鱼弧菌病的病原为鳗弧菌。

2.症状病鱼体色消退,鳍的基部充血、溃疡,体表局部红肿、溃疡,有的眼球混浊,突出,肝、肾等内脏器官出血或淤血,局部坏死,腹腔充满黄色腹水。病鱼游于水体表层,行动迟钝,摄食停止。

3.诊断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经肝、肾或血液取样用弧菌先择培养基(TCBS)分离鉴定。

4.防治方法

(1)操作小心防止鱼体受伤,禁止投喂不新鲜或变质小杂鱼,尤其春、夏季节。

(2)用土霉素或四环素(纯粉剂)口服,每公斤鱼用50毫克-70毫克,拌饵口服5天-7天为一个疗程,外用呋喃西林等抗菌药物浸洗3分钟-5分钟。

(3)用磺胺甲基嘧啶(sml)等磺胺类药物纯粉剂,每公斤鱼用200毫克,拌饵口服3天-7天。

(二)淀粉卵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

淀粉卵鞭虫为体外寄生虫,专门侵害海水或半咸水鱼类,但鲨鱼类除外。高密度或小水体的水泥池或水族馆养殖鱼类最容易发病,死亡率很高。1997年7月-8月间厦门某水族馆引进7000尾各种观赏鱼,因淀粉卵鞭虫病几乎全军覆没,包括一条重100多公斤的大石斑鱼,最后仅余下鲨鱼类。发病水温26℃-28℃。广东网箱养殖石斑鱼也常发现此病引起大量死亡。该病流行于6月-8月,水温20℃-30℃,为世界性鱼病,危害很大。

1.病原病原为眼点淀粉卵鞭虫,寄生鱼鳃和体表。寄生鱼体上时称为营养体,形状为球形、卵形或梨形;大小20微米-150微米,最大达350微米;一端有几条假根状突起用于固着鱼体上和吸收营养;胞质较浓密,内有许多淀粉粒,为此活体在显微镜下不透明,难看清内部构造。虫体离开鱼体后,在水中形成胞囊,分裂成许多游泳了,遇到鱼类便可附上去。

2.症状轻度感染没有明显症状,只有检查鳃才能在显微镜下发现少量病原体。严重发病,肉眼可见鳃、体表有许多细小白点,粘液增多,鳃呈淡红色或灰白色。发病初期病鱼在池壁上磨擦,后来就不摄食,游到水面,呼吸困难,鳃盖开闭不规则,口张开,口内常喷出水,游泳缓慢或横卧水底,时而迅速游至水面又沉到水底。

3.诊断依上述症状可初诊。确诊需从鳃或体表刮取粘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大量淀粉卵鞭虫。活体观察此虫与隐核虫不同之处在于个体明显比较小,而且不能活动。借此便可将二者区别开。

4.防治方法

(1)将病鱼用淡水洗3分钟-5分钟,而后移至消毒过的池塘或新网箱,隔2天-3天再洗一次。

(2)用硫酸铜0.8—1ppm全池泼洒或10—12ppm浸洗10分钟-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4天。

(三)白斑病(又称瓣体虫病)

白斑病为石斑鱼严重病害之一,尤其高密度暂养池和网箱养殖常有发生。此病蔓延快,严重的3天-4天可使全池鱼死光,在网箱中与单殖吸虫形成并发症,感染率达90%,死亡率达50%以上,该病流行于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多发生于夏季。

1.病原病原为纤毛虫中的石斑瓣体虫。虫体微小、略微透明与淡水鲤鱼斜管虫相似,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微米。虫体腥面有32-36条纤毛线,其他裸露,前部中间有一圆形胞口,虫体中间有一个椭圆形大核,大核的后方有一花朵状瓣状体。

2.症状虫体寄生于石斑鱼体表、鳃和鳍上。病鱼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连成一片,死鱼的鳍向前方伸出,紧贴于鳃盖上,鱼体表和鳃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

3.诊断根据体表症状可初诊。确诊需从体表和鳃刮取粘液进行镜检,可发现大量虫体。

4.防治方法

(1)用淡水浸洗病鱼2分钟-4分钟,可杀死病原体。赤点石斑鱼在静止淡水中30分钟和流动淡水60分钟都是安全的,即使鱼体侧翻,放回海水中仍可恢复正常。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