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盛产脊尾白虾,脊尾白虾又名小白虾、五须虾、绒虾、迎春虾,属于长臂虾科。其具有生长发育快,繁殖能力强,养殖周期短,生长季节长,环境适应性广,食性杂等的优点,且易于养殖管理,产品销路好,养殖成本低,效益高,收益快等特点。除供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海米,因其呈金黄色,故也有“金钩虾米”之称。其卵可干制成虾籽,也是上乘的海味干品。目前该虾已成为三门海水养殖主导虾类,大有与三门青蟹、缢蛏三分天下之势,仅这一品种使得海水围塘每年亩净增1500~2000元,也以此来弥补海水围塘对虾养殖的空缺。但脊尾白虾养殖随着养殖面积规模的增加,病害也越来越多,给养民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我们针对日益变化的疾病,主要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原则,每隔一个月用有关药物消毒水质;每隔一个时期在饵料中辅以药物加以预防。以下简要对几种常见病害防治加以说明。 一、脊尾白虾养殖病害及防治 1.红体病
白虾红体病(称桃拉综合症)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虾不摄食,病虾肝胰脏肿大、变白,病虾体变红,尾部更为明显。成虾呈慢性死亡,幼虾一般急性死亡。春秋二季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原因:一是气候变化过激,如2003年暑期出现罕见的高温气候,高温使塘内水产养殖生物出现不良反应,使其正常摄食生长受影响,也抑制了细菌、病毒等疾病的发生与蔓延。而时至中秋,气候转凉,各种细菌、病毒也相对活泼,易引起疾病暴发。二是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后病毒残留引起。 具体补救措施:鉴于该病为慢性死亡,主要建议养殖户对已发病的、且已达商品规格即每千克为400只以内的虾尽量起捕,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因该病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捕捞可以减少小白虾的密度,降低该病传染性。对发病虾塘用药采用内外兼顾原则。外用先用碘制剂(0.2~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2天;隔2天后再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克/立方米、光合细菌2克/立方米和沸石粉20克/立方米;内服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红体消15克、恩诺沙星5克,连续服用5~6天。对已出现大量死亡的虾塘:一是要换水,更新水体;二是要用碘剂与二溴海因交替使用(0.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2天对虾塘进行全面消毒。
2.白节病 病因:由病毒与细菌感染引起。症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体节发白,靠近尾部特别明显,鳃丝发黄,肝胰脏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全池交替使用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及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泼洒2天;②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对虾病毒灵10克、维生素C3克、恩诺沙星5克,连续投喂5~7天。 3.黑鳃病(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因是由钟形虫、聚缩虫和累枝虫等寄生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虾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均可附着,形成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或鳃部变黑,呼吸和蜕皮困难。底质腐殖质多且老化的池塘易发此病。水温越高,纤毛虫病的发生将更频繁。主要防治方法:①更换新水;②全池泼洒纤虫净0.8~1.2克/立方米,过5天后再用一次;③再全池泼洒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一次;④若纤毛虫很多,可用1.2克/立方米络合铜泼洒一次。 4.烂鳃病 病因是由柱状曲桡杆菌感染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鳃丝溃烂,呼吸困难。 主要防治方法:①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2~0.4克/立方米一次;②使用沸石粉20克/立方米;③2天后全池泼洒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一次;④同时内服适量的环保抗菌药物。 5.褐斑病 病因是由弧菌或单胞菌感染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状溃疡,病情严重时迅速扩大成黑斑,然后陆续死亡。防治方法:①更换新水;②连续泼洒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2天;③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5克,连续内服7天。 二、脊尾白虾养殖技术要点 1.脊尾白虾养殖每茬起捕后要用茶籽饼清塘一次,杀灭敌害鱼类,确保次一茬的白虾旺发。 2.要及时补苗。白虾苗种繁育时节要加强巡塘,发现幼苗不足,一方面可通过海区自然纳苗进行补苗,另一方面添置白虾抱卵虾,通过人工培育来繁育足够的白虾苗。 3.在混养对虾的池塘里要控制小白虾的密度,对已达商品规格的要设法不间断起捕。 4.每年七八月份普遍高温,气候干旱,雨水失调,由此引发的底质恶化、水质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增高,导致底质发黑、水体发红、水产养殖品种缺氧、相关病害增多。我们主要做好底质改善,调节水质。在养殖的中后期一般采用亩用沸石粉10千克或底净宝、底净亩用0.5千克,第二天用水质改良剂0.3克/米~3或微生物制剂调节,可促进水体中藻类生长正常,提高水透明度,降低水中氨、氮物质,使池底颜色变浅。 5.疾病控制中除了清淤消毒外,每次出现小白虾大批死亡情况下要谨慎用药,发病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而当病情稳定后一定要用消毒制剂进行水体消毒,确保下一茬白虾以及塘内的其他养殖物不受其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