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Tegillarcagranosalinnaeus〕,又名粒蚶、血蚶、宁蚶,属瓣鳃纲、蚶目、蚶科。是我国沿海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泥蚶网围高产高效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一、网围养殖场地的选择 1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4—6小时的中低潮区内湾,滩涂平坦,有风浪时滩涂面稳定,不会产生流槽现象。 2底质为粉沙软泥含泥70%—80%,沙20%—30%,滩涂不板结,有5cm左右的淤泥,底质肥沃。因这种底质中底栖藻类等泥蚶生长的饵料较丰富,有机质较多,有利于泥蚶摄食、生长。 3水质无污染,附近无农药厂、化工厂。水域盐度在16.4‰—32‰之间,pH值为8。 二、养殖方法及设施 1设置围网:网围的作用主要是确定养殖区,方便管理,其次是划定放养各种规格泥蚶场地的界限。 外围网用网目3cm的聚乙烯网片,网高保持50cm,撑杆可用直径5—10cm的木杆、竹杆,也可用水泥桩。网围面积一般为500—1000亩。 内围分格网可用2cm的聚乙烯网片,网高20—30cm,分格面积一般为10—50亩。 2养殖方法:将收购或长途运输来的泥蚶按大、中、小规格分开,大规格一般为400粒/kg以上,中等规格在2000粒/kg左右,小规格在5000粒/kg。然后按不同的规格分播在用内围网分格的场地里。大粒亩放80—100kg,中粒亩放40—50kg,小粒亩放40kg。 三、苗种放养 1场地整理:放苗前查看滩涂并作一次修整和翻耙。对退潮时影响潮流的高滩予以铲平,底畦地予以填平,以防流槽现象的发生。 2清除敌害:放苗前应清除藏匿在养殖区内的敌害。 3苗种进场播放:4月份开始放苗。苗种一般是采捕的野生苗种,也可购人繁苗种。收购采捕来的野生苗种应及时进行处理下场,尤其7、8、9月份随收随下场以防影响成活率。从外地收回需经长途运输的苗种,运输时应掌握好气温、时间。一般用尼龙袋包装,每袋15kg,袋子叠放不超过3层。运输时间不能超过48小时,途中要用浸过海水的草袋遮盖,避免日晒和风干。 四、养成管理 泥蚶网围养殖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最后都是通过养成管理来实现的,养成管理非常重要。 1组织护滩看场,防止偷盗。每1000亩滩涂配备一艘护场船,每船配2—4名护场员。 2勘查网、桩,发现有桩柱倒下及时扶正。及时清理围网上附着的藻类、海鞘等污损生物。 3掌握滩涂面的状况,一旦发现有流槽迹象及时采取滩泥袋装打坝、低区填泥等措施阻止其发生,以免流槽冲走泥蚶。 4清除敌害,要及时清除滩中的斑玉螺等敌害生物。 5根据泥蚶的生长情况及时疏移过密的泥蚶,或填补过疏的泥蚶。 6定期测定泥蚶的生长变化、分布密度。在7、8月份泥蚶繁殖期还要了解泥蚶的繁殖情况。 7加强水质监测。 五、收获 泥蚶一般经过3年期的生长达到160粒/kg的上市规格。从11月至翌年4月,特别是春节前后是收捕旺季,此时泥蚶最为肥满,血多味美,且气温低,可久藏远运。 泥蚶的采收方法:退潮后用蚶耙集中,刮入蚶袋,洗去杂质即可。也可以根据泥蚶进排水时在滩泥中形成的“气眼”,用手指挖取。泥蚶一般穴居深度在1cm左右。泥蚶一般亩产可达200—250k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