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是名贵的“八大海珍品”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药用、保健价值,被誉为海洋“软黄金”,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我国鲍鱼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现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及沿海水质的日趋恶化,各种病害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并愈演愈烈,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鲍鱼养殖业的发展。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鲍鱼病害研究成果,对鲍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作如下介绍,供参考。
1.鲍鱼养殖常见疾病
1.1裂壳病 病鲍的足部变瘦、色泽变黄并失去韧性,足表面常带有大量黏液状物,贝壳变薄、壳外缘稍向外翻卷、壳孔之间因贝壳的腐蚀而呈现相互连通状,同时还出现活力减弱、摄食量下降、软体部消瘦萎缩等症状,继而逐渐死亡。该病由球状病毒引发,病毒在血细胞质中装配,具双层囊膜,无包涵体,大小在80nm左右。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最大可能是经口进入鲍鱼体内。该病多发生于鲍苗的室内越冬期或室内育成期,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对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用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增强体质,改善生长环境,防止发病与感染传播。 1.2肌肉萎缩症 稚贝摄食量减少,附着力和移动性也减弱,履足肌肉中呈长椭圆形的异常细胞坏死,其外套膜等组织出现赤褐色化缺损。患病个体出现肌肉萎缩,在足部肌肉形成瘤状物,最终导致病鲍死亡。死后干瘪,无腐烂现象。该病由病毒感染而致,直接从贝足组织肌肉萎缩坏死。患病高峰期为每年的4~8月水温上升期,当水温超过23℃时,发病率明显增高,病鲍病情加重;而水温低于13℃或高于25℃,则发病率较低。该病主要危害体长在1.5cm左右的鲍稚贝,死亡率可达50%左右,危害性较大。该病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 1.3弧菌病 该病主要致病菌是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病菌从上皮组织侵入,引起组织脱落,再侵入足、上足和外套膜,使上足的上皮组织剥落或破裂。病鲍停止摄食,消化腺、胃肿大或萎缩,足部僵硬、发白,触角不收缩。该病传播速度快,病程短,是工厂化鲍鱼养殖危害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发病后,可用氟哌酸5~7ppm药浴,每天一次2小时,连续5~6天。 1.4脓疱病 该病由河弧菌感染所致,主要感染3~5cm的稚幼鲍,我国北方沿海养殖地区常在夏季暴发此病,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患脓庖病的鲍可见足肌上有多处微微隆起的白色脓庖,一般可维持一段时间不破裂。夏季持续高温时,病情加重,病程缩短,脓庖在较短时间内自行破裂。破裂的脓庖流出大量的白色脓汁,并留下2~5mm不等的深孔,使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镜检可见脓汁里的杆形菌在运动。此时的鲍附着能力下降,食欲下降,直至从波纹板上脱落水中,饥饿而死。防治方法:盛夏高温季节可在保证鲍的生长速度的情况下适当保持低温环境,抑制病原菌的大量繁殖;病鲍与健康鲍分池喂养,为防止水平感染。高温季节可用复方新诺明每隔2O天3~4ppm药浴一次用于预防。发病后,每立方水体可用1.56g复方新诺明配合6.25g氟哌酸药浴,连续5天,每次药浴3小时。 1.5溃烂病 皱纹盘鲍溃烂病主要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杂色鲍溃烂病是由亮弧菌引起。水质恶化、细菌繁殖过快是溃烂病的爆发主要原因。病鲍足部肌肉溃烂,运动缓慢,摄食量降低,吸附力减弱,最终死亡。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较高,危害性较大。该病原对卡那霉素、恶喹酸、复方新诺明较为敏感,发病后可用以上药物3~4ppm药浴,连续5~6天,每次3小时。 1.6破腹病 该病是由弧菌引起所致。病鲍分泌粘液增多,外套膜与鲍壳连接处变为褐色并易分离,严重时外套膜多在内脏角状体处破裂,内脏裸露,上、下足肌肉变软腐烂致死。治疗措施:用复方新诺明2~3ppm药浴4~6小时,连续5~6天;或用溴氯海因药浴,用法同上。如同时用复方新诺明拌饵7~8g/kg饵料,连续投喂5~6天,效果更佳。
2.鲍鱼疾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我国的鲍鱼养殖业近几年发展快速,养殖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目前对鲍病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很多鲍病的病原、病理与免疫等研究仍是空白,一些疾病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疾病发生有连年加重之势。因此,对鲍病控制应以预防为主,从水质、饵料、亲鲍、日常管理等几个方面严格把关,以保证鲍的健康生长。病害防治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亲鲍和鲍苗的选择 选择亲鲍和鲍苗时要进行健康检查,保证其不携带致病菌入池。肉眼观察选择体表无损伤、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性好的;如条件许可,可采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分离等技术进一步确认其健康程度。 2.2饵料投喂 饵料要新鲜和清洁,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及时清理残饵以免污染水质引发病害。 2.3水质管理 水质要保证清新,用水最好经过砂滤或紫外线消毒清除水体中多数微生物、敌害生物和有机杂质。在高温疾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少进水或不进水,投喂微生态制剂改善养殖环境。 2.4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所用养殖用具、容器应经常消毒并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感染。经常巡池注意观察池底清洁状况及鲍鱼摄食和粪便情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鲍生长速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控制适当的鲍苗养殖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影响正常生长。平时应定期投喂维生素和药饵,发现鲍鱼患病后,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病鲍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