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鱼学名中华倒刺纪,地方名为乌鳞、清板等,原产于长江及其支流,尤以上游分布较广,产量较多。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肉嫩味美、营养丰富、繁殖力高、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严重,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今后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人工养殖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清波鱼体稍侧扁,头小略尖。口亚下位,马蹄形。须2对,颌须长,吻须短。背鳍硬棘粗壮,最后一根硬棘后缘有锯齿。背鳍基部之前有一埋于皮下的平卧倒刺(主要特征)。大圆鳞,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胸、腹、臀鳍棘坚硬,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其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溶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清波鱼主要生活在流水较急而底多乱石的江河中,11月中旬进入江河湾沱中越冬,成小群栖于岩洞、石穴、乱石间等处,并摄食周围的饵料和深入水底的菜叶、谷物等。2月底3月初离开越冬场,溯河索食、肥育和繁殖。日间活动在深水处,夜间小群或单个游到乱石浅滩的近岸索食。体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为主,也食少量的绿藻;10厘米以上的幼、成鱼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食部分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 (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清波二龄鱼开始成熟,四龄鱼全部成熟。繁殖期雄鱼吻端、眼鼻之间出现成丛白色珠星,臀鳍条上出现成行珠星;少数雄性个体除珠星外,鳃盖和体色变黑。绝对怀卵量1万—5万粒。繁殖季节3—8月,常在石质或砂砾质河床的流水处产卵。清波鱼的人工繁殖已在四川、重庆等地取得了成功。 鱼苗培育池一般为水泥池。初始池水深度从0.8米起,以微流水逐日冲注加深;放养密度50—100尾/平方米,前5天以投喂浮游生物和蛋黄为主,第5—10天投喂水蚤和粉状饲料,花生麸应溶解后泼洒,第10—30天以投喂花生麸为主,兼投水蚤及鳗鱼饲料。透明度一般掌握在30厘米左右。 培育的鱼种池塘放养密度为3—4尾/平方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交换量大的鱼池可以适当加大放养密度,达到5—6尾/平方米。鱼种以投喂含粗蛋白35%以上的全价颗粒饲料(亦可用草鱼饲料代替)为好。鱼种下塘后的第3天开始进行驯食。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3%—5%,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增减。10天后,鱼苗体长达5—6厘米,此时,投喂原则为80%的鱼苗吃饱离去为准。因清波鱼具一定的植物食性,平时定时投喂少量鲜嫩的青料(青草、菜叶等),以补充部分维生素,有利于鱼种生长。 (三)池塘养成技术养殖鱼池要求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底质以沙、石质为好,淤泥尽可能少,最好有微流水条件。较高密度养殖时,还需配有增氧设备。每0.067公顷放养清波鱼500尾左右,规格以约50克/尾为宜。同时可配养少量大规格鲢、鳙、鲤等,以调节水质和摄食残饵,但鲤不宜放养过多,因其食性与清波鱼相似。清波鱼养殖池的水质宁瘦勿肥,保持清新的水质和较高的溶氧量,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每10—15天需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约占池水的1/3。投喂量还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状况灵活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