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是一种淡水小型底层鱼类,是市场上的畅销水产品。由于黄颡鱼天然资源量锐减,市场上黄颡鱼价格逐年提高,需求量很大,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黄颡鱼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据测定,黄颡鱼蛋白质含量15.37%,氨基酸总量14.19%,必需氨基酸含量5.87%,黄颡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相对含量较其他鱼类高,必需氨基酸指数达73.34%,高于鳜鱼之外的其他鱼类,且赖氨酸含量较高,超过鸡蛋蛋白质的标准。因此,黄颡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鱼类,是有待开发利用的鱼类资源。黄颡鱼适温性很广,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流域均有分布,这就为黄颡鱼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黄颡鱼的人工繁殖 1.亲鱼的收集和培育选购亲本时,要求其母本体重在100克以上,父本体重在150克以上,个体体色鲜艳,体侧斑纹鲜明,无病无伤,体质健壮。同时做好亲鱼雌雄配比选择,保证亲鱼雌雄配比在1:1—1:2范围内。亲鱼购回后用3%食盐水浸泡10分钟—15分钟。消毒后投入亲鱼培育地。亲鱼放养密度以100千克/亩—150千克/亩为宜。亲鱼放养前彻底消毒清塘,并培育好水质,使水体保持一定肥度,且水体透明度较高,亲鱼池中除投放少量鳙鱼鱼种或成鱼调节水质外,不要放入鲤鱼、鲫鱼等杂食性、抢食能力强的鱼类。当水温升至l5℃时开始投饵,在池中搭设饵料台,投喂用绞肉机绞碎的配合饲料等,投喂量视水温变化和亲鱼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并于4月—5月起坚持隔日早晨冲水2小时—3小时,以促进其性腺发育。 2.亲鱼成熟度的鉴定性别鉴定:根据黄颡鱼外生殖孔鉴别。雌性具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性具有一个泄殖孔为乳突状。在天然水域一般雄性个体大,雌性个体小。从腹部检查雄鱼较瘦,雌鱼腹部松软而膨大。亲鱼的选择:在繁殖季节(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微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流动感。雄鱼泄殖乳乳突微红而膨大。黄颡鱼一般二冬令可达到性成熟,在人工饲养良好的条件下一冬令(体长达12厘米以上)也可成熟,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2000粒—6000粒。卵呈扁圆形,淡黄色,卵膜透明而黏性强,经吸水后卵直径为1.86毫米—2.26毫米。 3.人工催产孵化在生殖季节,选择成熟的雌雄亲鱼,雌雄比1:1—1:2。采用激素催情,自然产卵。催产剂为鲤鱼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灵+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等四种混合注射,剂量随温度、亲鱼成熟情况而适当增减用量。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分两针注射,间隔10小时—18小时,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一半。产卵池为12平方米—20平方米的水泥池,水深0.6米—0.8米,静水充气或间断注新水,用棕片做鱼巢,棕片夹在竹竿内扎成排后,用砖块压到池底铺平。黄颡鱼产卵分几次产完,产卵持续时间为1小时—2小时,这种方法受精率高,孵化率也高,能获得大批量发育整齐的苗种,也易于捞苗。 二、苗种培育 刚出膜的黄颡鱼鱼苗主要依靠自然卵黄提供营养。出膜后2天—3天,开始平游摄食,及时投喂蛋黄浆或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仔鱼白天大多集群躲在池底四角或阴暗处,夜晚则分散全池觅食。投喂时间以每天傍晚为主,以适应仔鱼摄食规律。在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前提下,培育池水体保持一定数量的饵料生物,防止仔鱼相互残食。一般水泥池培育黄颡鱼苗种放养密度为5000尾/平方米—10000尾/平方米,培育池水深0.7米—1米。经过20天—30天时间的培育,鱼苗体长可达30毫米左右,可下塘饲养或出售。 在苗种培育期间要加强疾病防治工作。6ppm—1Oppm福尔马林溶液,0.5ppm—0.7ppm硫酸铜,0.4ppm—0.6ppm二氯海因等药液,每隔3天—5天轮流对黄颡鱼苗种进行水体泼洒消毒。体长2厘米左右黄颡鱼苗下池塘培育,先下网箱暂养1小时后,用2Oppm高锰酸钾溶液或3%浓度盐水浸洗10分钟,投放到已消毒并施基肥的肥水池中。每亩放苗8000尾—10000尾,水深0.9米—1.2米。此时的鱼种主要摄食肥水中的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若池水肥、活,天然饲料完全可满足供应。每天泼洒黄豆浆二遍,以保持水质肥度。鱼种下池一星期后长到3厘米左右开始搭饵料台投商品饵料。一亩水面搭5个—8个食台。饲料配方:鱼粉13%、豆饼26%、菜饼25%、小麦粉30%、玉米5%、骨粉1%加生理盐水(食盐含量为0.5%),混合成面团状投在饵料台上,也可压制成颗粒饲料投喂,由少到多。驯化定点定时吃食。投饵以傍晚为主,上午投1/3。每天总摄食量约占体重的3%—7%。此时池塘中可套养4厘米—8厘米长的花鲢,每亩150尾左右。管理上注意水质控制,一星期加注一次新水。防止浮头冷塘。塘中适当栽植水草,防止水温过高。 三、黄颡鱼的养成方法 1.池塘主养对池塘的要求不严,凡是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土池、水泥池均可进行黄颡鱼养殖,一般池塘水深在1.5米左右,面积的大小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池塘在放养前10天—15天,要用200克/平方米的生石灰浆全池泼洒均匀,并施入500克/平方米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以繁殖天然饵料生物,供黄颡鱼摄食。一般在池塘消毒后第二天加注水0.8米—1.1米,第3天—4天施入有机肥,待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鱼种。 黄颡鱼种的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份左右,一般放养尾重10克—20克的黄颡鱼种2000尾/亩—3000尾/亩。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资源,便于水质调节,每面水面可混养体长15厘米左右的鲢鱼种600尾,鳙鱼种200尾和草鱼种200尾。注意鱼种放养前,要用3%—5%的食盐水浸洗10分钟—15分钟,并且先放黄颡鱼种,10天—15天后再放养其他鱼种,以利于主养鱼的生长。 由于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人工饲养可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角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也可投喂豆饼、花生饼、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还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配方1:鱼粉10%,豆饼25%,菜饼30%,麸皮20%,大麦10%,玉米5%,另加骨粉1%,食盐0.5%;配方2:鱼粉15%,豆饼35%,麸皮30%,玉米5%,槐树叶5%,大麦乱5%,生长素1%,食盐0.5%,每天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7%。每天上、下午各投喂l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1/3,下午占2/3。注意搞1水质调节,一般4月—6月份,每15天—25天调节1次;7月—9月份,每7天—10天注水1次,每次加水10厘米—15厘米,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同时注意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2.池塘套养池塘套养黄颡鱼是在常规池塘进行家鱼养殖时,适量套养少量黄颡鱼的方法,一般放养30克/尾—40克/尾的黄颡鱼60尾/亩—70尾/亩,池中主养的常规养殖品种以及搭配比例按原养殖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也按常规养鱼操作规范进行,一般精养鱼池在原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不增加其他投入,每亩鱼池可增产黄颡鱼20千克以上,增加收入2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