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鱼养殖中实行多品种混养,是合理利用水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混养 混养就是指将不同种类或不同规格的鱼类放同一个池塘中饲养。 1.混养的类型 混养包括三个基本类型。 (1)同种异龄混养 指在同一个池塘套养一种鱼类的几个龄级,有时一个龄级还包括若干种规格。 (2)异种混养 指在一个池塘里同时养殖多种鱼类。 (3)异种异龄混养 指在同一个池塘不仅养殖多种鱼类,而且每种鱼或其中若干种鱼又有不同龄级或规格。目前生产中,鱼种培育阶段多采用第(1)和第(2)种混养类型,成鱼养殖阶段则多采用第(3)种混养类型。 2.混养的优点 (1)合理利用水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由于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食性有所不同,所以各自都要选择一定的水体空间作为栖息和摄食的场所。主要浮游生物的鲢、镛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喜欢在水体中下层和岸边活动,摄食人工投喂的各种青饲料和水草;青鱼、鲮、鲤、鲫、罗非鱼等则栖息在水体底层,分别摄食各种底栖动物(如螺、蚌等)、底生藻类及有机物碎屑等。若能将这些鱼类合理混养在一个池塘里,既可充分用池塘和各个水层,增大整个水体的放养密度,又可使各种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更好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鱼产量。 (2)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在混养的池塘中,草、青、鲤、鲂等"吃食鱼"的残饵和排出的粪便有助于肥水,培养浮游生物,为鲢、鳙等"肥水鱼"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而"肥水鱼"又可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起到防止池水过肥的作用,给"吃食鱼"改善了水质条件;鲤、鲫、鲮、鲴、罗非鱼等鱼类,一方面通过它们的摄食活动消除了池塘中的残饵和腐败有机质,提高饵料利用率,改善了池塘卫生条件;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它们的摄食活动,起到翻松底泥和搅动池水的作用,从而有助于上、下水层的混合,促进了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类的循环,对全池鱼类的生长和鱼产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在成鱼塘和亲鱼塘中适当混养肉食性凶猛鱼类,利用它们清除与家鱼争夺饲料的野杂鱼类,因而也能使鱼产量相应提高。 (3)既可生产食用鱼,又可套养大规格鱼种现在已有不少生产单位都在成鱼塘中套养当年培育的鱼种,既可保证成鱼的正常生产,又可利用成鱼塘培育一部分翌年放养的大规格鱼种,节约了鱼种的成本开支。 (4)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混养不仅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而且又可以在同一个池塘中生产多种食用鱼,从而增加了市场的鱼货品种,既满足了消费者的要求,以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收入。 3.混养应注意的问题 (1)吃食性鱼类与肥水性鱼类的关系 由于草、青、鲤、鲂等吃食性鱼类与鲢、鳙、罗非鱼等肥水性鱼类之间有互利关系,生产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两者之间的放养比例。在不施肥、精饲料少的情况下,吃食鱼和肥水鱼的比例大致为1:1;在大量施肥投饵的情况下,据无锡市的经验,养0.5公斤吃食鱼,仅能带动0.3公斤的肥水鱼。随着鱼产量的增加,吃食鱼的比例也相应加大,如亩净产500公斤,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大致为5.5:4.5,亩产750公斤,两者比例为6:4,亩净产1000公斤,两者比例为6.5:3.5。这是因为向池塘大量施肥、投饵,造成池塘的水质条件差,有相当部分肥料和残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参与池塘物质循环,浮游生物不能继续大量增长,故肥水鱼的产量也得不到相应的增加。 (2)草鱼与青鱼的关系 由于草鱼喜欢清新水质,青鱼较耐肥水,这个矛盾可采取不同季节抓不同的养殖对象的办法加以解决。即在8月以前利用青饲料的旺长季节,重点抓草鱼吃食,争取让大部分草鱼在7-8月份就达到上市规格,大批轮捕上市,有利于留塘草鱼的生长。而对青鱼,因上半年个体较小,食谱范围小,主要抓饲料的适口性,8月份以后贝类资源丰富,再重点抓青鱼的吃食,促进青鱼生长。从而缓和了青、草鱼在水质和饲料上的矛盾。 (3)食性和栖息水层相近的种类之间的关系 鲢、鳙鱼的关系:鲢鱼和鳙鱼都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尽管鲢鱼主食浮游植物,鳙鱼主食浮游动物,但浮游动物也是依靠吃浮游植物繁殖起来的。所以如果白鲢养多了,就会吃掉大量的浮游植物,致使浮游动物难以大量繁殖,从而直接影响鳙鱼的生长,故在群众中有"一鲢夺三鳙"的说法。因此生产中鲢、鳙的比例一般以3:1-5:1为宜。但如果能经常投喂大量的粉状饲料,则鳙鱼的放养量可酌情增加,使两者比例达到1:1。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生长期长,池水也较肥,当地渔民有主养鳙鱼的传统习惯,他们利用鳙鱼生长快和容易捕捞的特点,一年饲养5批鳙鱼。在保证鳙鱼生长的前提下,适当搭养鲢鱼,以充分利用池塘的天然饵料和控制藻类(尤其是蓝藻)的过度繁殖。为此,生产中采取以小规格的鲢鱼(尾重20-50克)与较大规格的鳙鱼(尾重400-500克)混养和控制鲢鱼的放养密度,使鲢、鳙比例改为1:3-1:5两条措施。 鲢、鳙鱼与罗非鱼的关系:罗非鱼虽是杂食性鱼类,但其幼鱼也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因此在食性上也与鲢、鳙有一定矛盾。生产中可采取如下措施:a.罗非鱼与鲢、鳙鱼交叉放养。上半年利用罗非鱼个体尚小,未大量繁殖的机会,重点抓好鲢、鳙鱼的饲养,让大部分鲢、鳙鱼能在6-8月份就达到0.75公斤以上,轮捕上市;下半年罗非鱼大量繁殖,个体增大,密度增加,再来重点抓好罗非鱼的饲养。b.控制罗非鱼的密度,随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罗非鱼捕捞上市。c.采用放养凶猛肉食性鱼类或单养雄性罗非鱼的办法,控制罗非鱼的繁殖。d.增加投饲、施肥数量,保持较肥水质,缓和食物矛盾。 草、鳊、鲂、鲤之间的关系:主养草鱼的池塘,每放养1公斤的草鱼种,可搭配10-16厘米(8-20克)的鳊鱼或鲂鱼4-10尾,同时搭养50克左右的鲤鱼1尾。 鲤、鲫与青鱼的关系:主养青鱼时,每放养1公斤青鱼种,可搭养10-13厘米(3-4寸)、尾重20克左右的鲤鱼2-4尾;若投喂较多的商品饲料,鲤鱼的上述放养量可增加1倍,同时,还可搭养10-15克的鲫鱼1000多尾。 (4)食性和栖息水层相同的鱼类一般不能同池混养底层鱼类中,鲮、鲴、罗非鱼和鲫鱼都是以底生藻类及有机腐屑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在投喂较多饲料的情况下,可酌情混养,在不投饲或少投饲的情况下,则不宜混养。鳜鱼和鳢类都是以小鱼虾为主要食物的凶猛鱼类,为避免相互间的食物竞争和造成危害,不宜同池混养。 (5)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一般不与其他鱼类混养只有在小杂鱼较多的亲鱼池和成鱼池,或者要控制罗非鱼的过度繁殖时,才可混养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斑鳢或鳜鱼、加州鲈鱼等。 4.确定主养鱼和配养鱼 主养鱼就是池塘中主要养殖的鱼类,也是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一般精养塘都以一二种鱼类为主养鱼,鱼种放养的重量占较大的比例,其成鱼产量在单位面积产量中也占主导地位。配养鱼则是池塘中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现在我国高产塘中配养的种类可达到7-8种以上,它们在池塘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除了以鲢、鳙为主的养殖类型以外,鲢、鳙在其他养殖类型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草、青、鲂、鲤、鲫等优质鱼的放养比例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种情况在珠江三角洲的池塘养鱼中尤为突出。但必须指出,鲢、鳙鱼在池塘养殖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今后它们仍然是其他养殖类型中的重要配养鱼类。因此,在确定主养鱼和配养鱼时,各种鱼的混养比例主要还应根据鱼种的来源、饲料、肥料的供应情况,气候和池塘条件,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在一般情况下,如当地的肥料来源比较多,则应考虑以鲢、鳙、鲮、罗非鱼等肥水鱼为主养鱼;草类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考虑以草鱼和鲂鱼等草食性鱼类为主养鱼;而贝类资源较多的地区,可以青鱼或青、鲤为主养;商品饲料充裕的地区,则可根据当地的产品销售情况和养鱼的经济效益,以青鱼或草鱼或鲤鱼为主养鱼。 (二)合理密养 1.放养密度 又叫单位放养量,是指养鱼时向单位水体(亩或平方米、立方米)放养鱼苗、鱼种的数量(尾或公斤)。 2.确定放养密度的依据 (1)池塘条件有良好水源和排灌设施的池塘,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较大较深的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于较小、较浅的池塘。 (2)饲养的种类和规格混养多种鱼类的池塘,放养量可大于单养一种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池塘;不同种类的鱼,养成规格较大的鱼(如草、青、鲢、鳙)比较小的鱼(如鲮、鲫等)放养尾数应较少而放养重量应较大;同一种类的鱼,规格较大的比规格较小的鱼种放养尾数应较少,而放养重量应较大。 (3)饲养管理技术有充足的饲料和肥料;管理细致,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养鱼设备条件较好,如备有抽水机和增氧机等,放养密度都可大些。 (4)历年的养鱼统计数据(如放养量、产量、产品规格等)以及其他鱼塘的高产经验等,都可作为参考依据。如鱼类生长良好,单位产量较高,饲料系数不高于一般水平,较少浮头,说明放养量是合适的;反之,则表明放养过密,应适当减少放养密度;若鱼产品规格过大,单位产量不高,表明放养过稀,应适当增加放养密度。 3.合理密养 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和合理利用饵料,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不等于密度越大越好,如果超出了水体生产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造成饵料供应不足,水质容易恶化和活动空间紧张等不良后果,导致产量下降;如果放养密度过小,虽然养成的个体较大,但又会降低鱼产量,造成水体和饵料的浪费。所谓合理密养,就是要在保证达到食用鱼规格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既不浪费水体的生产力,又不抑制各种鱼类生长,并能获得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放养密度。 4.确定放养密度的方法 根据上述确定放养密度的依据和合理密放的原则,确定放养密度。 经验法:根据上一年某池塘所养鱼的产量、鱼种成活率和实际养成的规格等,参照今年养鱼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确定今年的放养量。如上年养成规格偏小,今年又无新措施,就应减少放养量。反之,则应增加放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