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统的混养养殖模式存在的缺陷,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产科技工作者进行了新养殖模式的探索试验。到90年代中期,一种新型的高产高效主养模式进入了生产运用阶段。 主养模式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产品基本无积压,养殖效益高等特点。主养模式的利润是混养模式利润的1—2倍。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一个经济价值高的吃食性种类为主养品种,投放量占80%以上。与此同时,搭配20%的肥水性鱼类,滤食水中浮游植物,控制水质肥度,防止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死亡后漂浮于水面形成“水华”,恶化养殖环境,危害主养种类的生长。投放的肥水性鱼类在不需施肥,不影响主养种类产量的前提下,每亩水面可增加产量100公斤左右。这种模式渔民称之为“8020”养殖模式,经过总结提高后,又发展成为“80155”模式。即产量的80%是一种受消费者青睐的主养种类,15%为肥水性鱼类,5%为肉食性鱼类。在主养池中放养少量肉食性鱼类,能吞食一些经济价值不高的小杂鱼,既减少了它们与主养鱼类的争食和争氧,又可将其转化为价值高的优质鱼,增加了养殖效益。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主养模式保留了传统混养模式的生态养殖优点,还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因地制宜地选择本地区适销对路的品种作为主养对象,投资回报率高,避免了因产品滞销积压带来的经济损失;二是能够根据主养鱼类的营养要求,投喂适宜主养对象生长的饲料,不仅主养对象生长速度快,而且饲料营养效率高,可大幅度提高养殖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既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利于渔业生产向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三是可避免或减轻大小鱼之间争食和相互排斥的生存竞争压力,养殖成活率高。据试验,主养池比混养池养殖成活率高出5—7个百分点。同时,还便于水质管理和鱼病防治,泛池死鱼和发病死鱼的现象较混养池大为减少。 主养模式对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从养殖条件来看,鱼池面积以5—8亩为好,不宜超过20亩,面积太大难以驯食,不便于使用颗粒饲料;水深一般在2.5米以上,不应低于2米,增加水体深度有利于提高载鱼量,实现高产;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和安装增氧机。对养殖技术的要求主要有:投放的主养种类规格要整齐,个体大小差异以不超过20%为限;投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占10%,以保证氨基酸营养平衡,最好使用全价颗粒饲料;水质保持淡绿色,使溶氧含量稳定在4毫克/升以上,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