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饲料配方来源和依据 过去我们在某些海水鱼的配方来源上多依据三个方面: 一是从鳗鱼饵料转变而来;二是引入日本的某些配方稍加改进;三是将对虾饵料配方加以调整。以上三方面都存在着鱼类营养与生理生态方面的严重弊病,尤其表现在预混料的成分上,五花八门,相差悬殊,结果养出的鱼好的不知道为什么好,养出的坏也不知道为什么c大家都知道,鳗鱼是淡水鱼,它的营养成分,原则是适合淡水性鱼类的,如果使用这种粉状的鳗鱼料去养海水性鱼类,从根本上违反了生理生态,是达不到效果的。弓问日本某些鱼类的配方差别也很大,日本目前主要养殖温寒带及大洋性的鱼类,如蛐鱼、鲸鱼、就鱼、比目鱼等。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养殖石斑鱼、鲸鱼、黑绍、真绍、大黄鱼、彩红绸等,这些鱼类不但生态环境不同,甚至摄食习性及天然饵料也有差异,如果将日本配方拿来养殖我国鱼类品种,也会像拿日本对虾饵料来养中国对虾一样,提高成本。降低效益。如果海水鱼饵料从对虾饵料改进过来的话,单从鱼虾天然饵料所造成营养成分比例不同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在预混料的配方上才是最大的难题。因为对虾属元脊椎动物,血液中不含血红蛋白而含血青蛋白,对海水渗透压的调节是“因变性”的,而海水鱼的血液及组织成分对外在水中渗透压调节是“自律性”的,这种生理机制的转变影响到消化系统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及鳃和肾脏的排泄机能。这中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关系。所以仅仅将对虾配方进行简单的改变就作为养殖海水鱼类的配方,那是不科学的。 为了提高海水鱼的产量,必须深人研究某一种鱼的专用饵料,使其含有这种鱼生长、繁殖、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物质,其含量不足导致鱼类生长缓慢或发生疾病,在某些情况下,营养过剩同样影响鱼类生长。所以海水鱼类的营养同样也需要由能量、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方面组成,经过试验的数据,再根据其生态习性,设计出来的饵料配方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的需求 蛋白质、脂肪及糖类是鱼类营养不可缺少的营养素,除了对每一种鱼的实际试验需要量外,我们也应了解不同生态习性的鱼类对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利用方式。例如,提高饲喂香鱼和黑绍饲料中的藻类比例时(因藻类含糖高),香鱼的肌肉中脂肪含量降低了,但黑绸肌肉中的脂肪反而增高了,这个结果如果从饵料配方上看是矛盾的,但是从这两种鱼的生态习性上看就清楚了。因为香鱼生长在流动比较大的山间溪流中,在生理代谢上常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克服水流以保持不被冲走,因此将饵料中所得到的糖类及脂肪都用于能量代谢了,以节约蛋白质用于生长。而黑绸则将多余的糖类转化为脂肪,贮存在肌肉中,作为越冬时能量的来源。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由20多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生命的基本特征是蛋白质的自我更新。其主要功能是机体细胞与组织的主要组成物质,如肉、卵、鳞、淋巴和血液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所谓生长可以看作是蛋白质的积累。蛋白质还可以组成酶与激素,参与调节体内的代谢过程,体内一切消化、反解和合成反应都需要各种酶的参与、催化才能完成。只要缺乏某一种酶或酶的活性降低就会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激素是鱼体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主要生理活动的调节者。由蛋白质又可构成各种免疫性的抗体,是抵抗病原和有毒物质的主要物质;蛋白质又是鱼体的重要能量来源,通过脱氢作用可很快氧化产生能量,供鱼体生命活动所急需。与畜禽相比,鱼类更容易首先动用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所以满足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是鱼类生长发育的基础。 关于蛋白质和脂肪在饵料配方中的成分和比例,主要依据每一种鱼的详细的试验数据来最后确定。当然在开始设计配方组成时首先还是依据鱼体蛋白质组成和一般的生态原则。比如肉食性的鱼类粗蛋白质含量可在40-50%之间,养殖温度越高,蛋白质含量宜略为调高,养殖水盐度越高,也要略微调高。杂食性鱼类的蛋白质含量可相对降低,一般在35-40%之间,根据鱼类品种不同,有的蛋白质需要量低于30%以下,其中30-40%的蛋白质可利用植物性蛋白源来代替,养殖效果也很好。 脂肪是能量和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防在消化酶作用下,分解为2-单甘油脂和自由脂肪酸的混合物,被鱼类吸收后用于合成各种细胞成分或分解为能量,脂肪是各种鱼类重要的能量来源,特别是对糖类利用能力有限的海水鱼类和冷水鱼类来讲,脂肪的能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鱼类对脂肪的需求量差异就很大了,冷水性鱼类的脂肪含量可高达20%左右,而暖水性鱼类需要量有7—8%就可以满足需要了。但是提供冷水鱼的脂肪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应比提供暖水性鱼类的要高。而不同生态环境下生活的鱼类,其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系列的成分组成也有差异,一般而言,大洋性鱼类ε-3系列宜多,近岸性鱼类ε-6系列多些也无大的影响。但是试验结果表明,饵料中不仅要考虑适宜的脂肪含量,而且要考虑适宜的能蛋比。如果不考虑脂肪种类及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就不能给出一个鱼饲料脂肪较确切的含量。所以鱼类在饵料脂肪量高达20%时可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c然而,饵料中脂肪含量过高时,也会导致能蛋比不平衡,并造成内脏和组织脂肪过度积累,影响产量和鱼的质量,给存贮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饵料中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对鱼体组织中脂肪组成有明显的影响,并影响其生长。 糖类对于不同的鱼类,呈现出不同的营养价值。温水性鱼类较冷水性鱼类和海水鱼类能利用更多的饵料糖类。关于鱼类对糖类的营养要求,目前尚未确定,然而饵料中缺少糖类时,其它的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将被分解作为能量和合成通常来源于糖类的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各种物质,因此在鱼饲料中含有适当的糖类是重要的。鱼类对糖类的利用似乎与糖类组成的复杂性有关。通过试验,海水鱼类,如牙民狮鱼、真绸,可以利用含量高于25%的糊精和改性淀粉,而真钢对葡萄糖、糊精和改性淀粉的利用呈现出没有什么差异。 三、能量及其需求 能量不是营养物质,它是由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体内氧化释放的。鱼类的绝对能量需要可通过测定耗氧量或产热量来确定,然而饵料中的能量必须保证其有效能可以满足鱼类的需要。 鱼类要生长发育,首先必须生存,所以能量摄人是一个基本的生理营养要求。故设计鱼饵料配方时,应首先考虑的是饵料能量。然而,由于蛋白饵料价格比其它能量饲料高,实际上饲料蛋白质含量都是经常被优先考虑的。饵料蛋白质和能量应保持相对平衡,饵料消化能(DE)不足或过高时都会降低鱼的生长。当饵料能量相对蛋白质含量来说不足时,饵料蛋白不是用于鱼体的生长,而是被转化成能量来维持鱼的生存;反之,饵料中能量过高时会降低鱼的摄食量,因而减少了鱼体生长最佳的蛋白质所需量和其它重要营养物质的摄人。所以,饵料中能量与营养物比例过高时会造成体内脂肪大量积累,影响鱼的食用价值。然而,有资料介绍,海水鱼对能量的需求要高于淡水鱼。 四、从生理生态上对矿物质的需求 与大多数陆生动物不同,鱼不仅从饲料摄取矿物质(无机元素),而且从体外水环境吸收。钙、镁、钠、钾、铁、锌、铜和硒通常从水中吸收可部分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然而磷和硫更有效地从饲料中摄人。鱼的正常生长需要无机元素。其主要功能包括参与骨骼形成、电子传递、酸碱平衡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矿物质也是激素和酶的重要成分且能激活酶c复杂的生化代谢机制控制和调节各种无机成分的摄人,贮存和排泄使鱼类生活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环境中。电解质Na+、K+、Mg+、Caz+、CI+和HCO+在渗透压调节和细胞内、外液离子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现行一些海水鱼的饵料配方中,矿物质部分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古老的实验室对老鼠的原始配方。斑点叉尾烟配方或一些娃缚鱼类的配方的混合或演变,以后海水鱼中的观鱼。蝶鱼等配方,也是在以上基础上演变来的。如果现在养殖真绸、郭鱼、牙解、黑绍和石斑鱼等鱼类,矿物质需求量上将有什么变化,我们举几个列子来看一下。 1.钙 一般在淡水鱼的预混料中钙的含量较多,因为淡水中溶解的钙少,而海水中溶解的钙则趋于饱和,所以海水鱼中钙的补充就少。事实上,如果过多的钙进人鱼体,超过肾功能的负荷,就会抑制生长,所以在借用淡水鱼预混料配方时,要根据养殖海水盐度的高低作适当的调整,高盐度应少添加,低盐度应多添加,但不管水质如何变化,钙对鱼类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2.磷 磷在水中基本上是一种限制因子。水环境中能提供的量有限,所以大部分需要从饵料中获得。分析结果证明,海水鱼组织中的磷含量比一般陆生动物和淡水鱼类要高得多,这种生理生化上的差异,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在海水色的预混料中应多添加磷,但是过多的磷又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对某一个养殖品种的钙磷需求和钙磷比一直是引起关注的。另外,磷在不同品种的海水鱼中代谢吸收也不同,如大洋性鱼类狮鱼、鲸鱼等,代谢的速度比一般底栖鱼类蝶、纣、石斑鱼要快得多,因此在配制牙解和石斑鱼的预混料时,与大洋性鱼类相比,磷含量就要减少,否则就会影响鱼的生长。 3.铁 从海水鱼生态环境来看,海水中铁的含量不多,因为偏碱性。至于淡水中铁的含量有多有少,则需看具体水质。因此,一般淡水鱼的铁元素补充多少,影响不大,但是海水鱼的需要量应该满足,当然不同种的鱼需求量也不同,过量添加除成本提高外,也会造成代谢及消化吸收上的障碍,从生理上看,大洋性海水鱼的肌红素含量需求较大,比底栖性鱼类要高得多,每一个肌红素中都含有一个铁原子,因此在矿物质中铁的添加量要高,如果使用这样的配方来饲养沿岸性鱼类就应降低铁的添加量。 其它许多种元素,如铜、锌、铝、镁、钾、钠、碘、硒等,都各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添加量适宜就会促进生长,反之就会抑制生长,这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五、从生理生态及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的需求 维生素是有机化合物,不同于氨基酸、糖类和脂肪,维生素需要量甚微。动物从外界(经常是饵料)摄人维生素以维持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八种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相对较少,其主要作为辅酶,被叫做B族维生素。另外三种水溶性维生素即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其需要量较大,虽不作辅助酶,但具其它功能。维生素儿 D、E和K是脂溶性维生素,其作用与酶无关,但有些情况下如维生素K具有辅酶的作用。维生素缺乏,哺乳动物会出现曲型的缺乏症,但是这些缺乏症在鱼上表现得不是很曲型。 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量配方的研究极为复杂。我们了解的东西很少,除了沿用和模仿有关鱼类所需配方外,目前许多海水鱼类对各种维生素的需求量还正在进行大量试验研究。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结合鱼类的生理生态研究对各种维生素的需求量 各种不同的鱼类有着自己的固有生理生态习性,所以在同一环境中对某种维生素的需求也会不同。大洋性鱼类具有远洋徊游的习性,使得在有氧运动能量产生与消耗上的生命现象非常强,因此在能量供应、分子合成与代谢上所需的辅酶量大,那么B族维生素的需求量就多,而一些电子传递链上的细胞色素的维生素A需求量就多,而有些底栖鱼类在无氧呼吸代谢物的氧化作用以及氧化磷酸作用上,同样需要辅酶作用参与的维生素B族增加,如果添加量少,就会影响其正常生长。1984年日本的中川平介先生作过一个试验,将黑绍置于密闭的水槽中,不供应氧气,随着溶解氧的下降,40分钟后发现侧卧水底的黑辑中,摄食饵料中含有藻类的只有没有藻类饵料的六分之一。米康夫先生在香鱼试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摄食藻类提取物的香鱼不但侧卧率低,而且放回充氧水中后存活率也高,这显示了援食藻类提取物的鱼提高了对低氧的忍受力,减少泛地的危险及可增加活鱼运输成活率,藻类提取物中不含过高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素,而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因此,鱼类摄食藻类后有许多好效果。所在,结合鱼类生理生态来研究各种维生素的需求量更现实。 2.从加工过程来看对维生素的需求量结合生理生态进行养殖试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配方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饵料的加工工艺对于维生素是否有影响。一般情况下,海水鱼饵料的生产都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会造成多种维生素的大量损失,就象对虾饵料一样经过制粒、调质后维生素损失很大,但是如果将加工中损失的部分预先多添加进去,以补偿损失,那么就会加大饵料的成本,否则就达不到各种维生素的适当比例和需求量。为了达到维生素在加工中不受损失,在水产饵料加工中采取了制粒后的喷涂工艺。这种方法对脂溶性的维生素A。 D、E、K是个很好的办法,但对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就困难了,特别是维生素C影响最大。但是办法还是有的,近几年对维生素C进行化学处理的产品很多,如包膜、被膜、多聚磷维C等,这样就减少了维生素的损失,提高了饵料中维生素的效价。 海水鱼在养殖中的许多病害,多是由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或不平衡而引起的,这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一般性营养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迟缓有所不同,后者的生长是可逆的,在营养良好时可以赶回来,但前者所形成的一些伤害,如脊柱弯曲、鳃盖萎缩与变形等等,往往造成永久伤残。所以在研制饲料配方时,一定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的损失及如何补救,这是非常重要的。 六。配合饲料的形态及种类 目前海水鱼的饵料从形态上分为五种: 1.生鲜料及掺粉料;2.粉料(团料);3.膨化料(浮料);4.水合颗粒料;5.硬颗粒料,它们各有优缺点。1.生鲜料或掺粉料 这是最原始的一种养殖喂饲方式,但效果较好,对某一种鱼开始投喂商品饵料不适应时,用鲜活料切碎单独投喂,或掺入一部分浓缩粉料进行投喂,让其慢慢适应商品饵料是很好的方法。 2.粉料(湿团料)实际就是鳗鱼饵料,这种湿团料在喂养鳗鱼时还较适合,因体形国滑在食团中钻来钻去摄食还可以,但饵料流失率很大,同时也污染水质。这种形态的饵料在集约化养殖中已被颗粒料代替。绝大多数海水鱼类体形宽扁,它们多为“掠食’牲不同于鳗鱼。所以在幼鱼时还可以,但成鱼养殖这种饲料是很不适宜的。 3.膨化料(浮料)这种饲料是投喂海水鱼最理想的形态,可以浮在水面上,可直接观察到鱼类援食的情况。不过它也有缺点,主要是设备投资大。在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及一些促生长因子有破坏作用,会产生一些营养性疾病。因此,如果要继续发展,就应改进工艺:是先膨化原料后制料,还是膨化制粒一体进行,这就应从鱼类的生理代谢来综合研究解决。 4.水合颗粒粒 就是软性颗粒料,其含水分20-30%,可以提高饵料的消化吸收,为沉性。这种饵料可蜇加鲜饵增加诱食性,但是由于含水量大,不宜大批生产,只可以小型少量生产或现产现喂。如果改进这种饵料可耐贮存和运输,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海水鱼用饵料。 5.硬颗粒料 是使用最普遍的水产颗粒饵料,在淡水养殖中已经大量使用,效果很好。但在海水鱼的养殖过程中使用很少,因为它不具备生鲜料或水合饵料那种会有一些鲜活饵料所特有的营养素和诱食因子,所以对其配方的完整性要求就高,特别是如何使海水鱼能够摄食。当然最有发展潜力的饲料也是这种,关键在于配方中的预混料应添加什么物质。引鱼上钩,这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硬颗粒饵料配方中应首先研究的。 现将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品种及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简单介绍一下。 1.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ocellatus)亦称美国红鱼,是近年来我国由美国引进的海水养殖优良品种,为广温广盐性近海暖水性鱼类。此鱼肉味鲜美,极具药用价值,生长快,抗病力强,养殖饲料广,可摄食配合饵料,可制造软、硬颗粒型,粗蛋白需要量为40-48%,脂肪含量在 5-8%为宜,是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 2.真鲷(Papemusmajor)亦称加吉红、红加吉。是目前我国南北方沿海养殖的主要品种,其广温、广盐、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谱广,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需求量在40-52%,脂肪需要量10-15%为宜。为了降低蛋白质的消耗,最好脂肪含量在15%为宜,但不能超过20%,以防止鱼体内脂肪异常贮存和脂肪肝的出现。 3.黑鲋(Sparusmacroephalus)亦称海鲍、黑加吉。也是目前我国沿海养殖的优良品种。该品种食性广,抗病力强,适合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其耐温范围为26-28℃,其适温范围为12-24℃,生长速度快,2龄一般可达到500克以上。人工配合饵料的蛋白质需要量在37-42℃,脂肪需要量10-12%为宜。 4.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亦称护板。是一种凶猛性鱼类,它食性广,生长快。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强,广盐性,可在2.0-32.0%的水域中生活。市场广阔,经济价值较高,2龄鱼个体一般可长到lop克以上。其耐温范围在2-32℃,适温为8-25℃,是南北方开展网箱和土池养殖的理想对象,人工配合饵料蛋白质需要量为45-50%,仔幼鱼阶段蛋白质需要量高于成鱼。脂肪适宜范围为13-18%。因为鲜鱼利用醋类作为能源能力低,而利用脂肪的能力却很高,因为高脂类是鲸鱼重要的营养素。 5.红鳍东方额(Fugurubripes)亦称河额,由于肉味鲜美,享有“鱼中之王”之美称。出口换汇效益很好,是近年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热门养殖的热门养殖品种。由于红鳍东方统的生态研究方面有许多问题尚不清楚。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和开发比较困难。但是由于养殖效益好,也推动了配合饲料的研究。经试验,其对蛋白质的需要为45-50%,而含有55-70%蛋白质的饲料增重稳定,而没有多大变化,然而含75-80%的蛋白质饲料鱼体增重稍有减少,所以其蛋白质需要量为45-50%为宜,而脂肪含量为6-8%为宜,如果增加含量到10%,鱼体增重会下降。 6.牙解(Pdicthysoliveaeus)亦称扁口鱼。比目鱼。牙稣是海水养殖的名贵经济鱼类,日本在19世纪末就进行了人工养殖试验,作为增养殖渔业的主要对象,历史也不长,但在人工繁殖和增养殖的研究开发等方面都走到了世界前列。在我国牙鲜已被列为海水鱼增养殖对象之一,人工繁殖基本成功。在营养方面研究还仅仅开始,就目前看牙解摄食行为。喜欢对饵料吞食,绞碎的饵料不适宜,这样就对用配合饲料养殖有利,有营养需要,蛋白质为48-56%,由于牙鲜肉含脂肪少,所以脂肪需要量不高,一般为6.0一8.0%为宜。 7.石斑鱼(Epinephelusspp)亦称花斑、石斑。属于脂科石斑鱼属。其种类约有100多种,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为肉食性、底栖性鱼类,生长较快,个体较大,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深受人们喜爱,是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几年我国对其也进行了人工繁殖和网箱养殖技术的研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充足的饲料供应,对其营养需要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石斑鱼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经试验证明,饵料中含有40-50%的蛋白质,其饵料的有效率、蛋白质转化率和利用率都较高,当饵料蛋白质含量低于40%或高于50%时,石斑鱼的生长就下降,而含有40%蛋白质的人工饲料来养石斑鱼被认为是最经济的。其脂肪需要量以6-10%为宜。 以上几种鱼类人工配合饵料在外部形态上,开始都是以水合型的湿颗粒饵料进行试验,试养和驯化的,然后逐步由温颗粒转化为硬颗粒,现在已有牙解、石斑鱼的商品饵料,不久将会有更多的品种和系列的海水鱼人工配合饵料提供给养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