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因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资源有限,产品供不应求,因此,积极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振兴山区经济的优良品种,受野生为人工驯养,是一项能够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养殖业。封沟养蛙,一是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且产品供不应求;二是增加山地的植被,又能促进棘胸蛙种群,保护了生态平衡,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十分广阔的前景。 一、养蛙场址的选择 封沟养蛙是将山涧溪流沟谷和周围的山林封围起来,使之达到物丰林茂,在越冬池的上方用塑料薄膜或通过其他方法围至半山腰,同时用人工方法孵化蝌蚪、饲养管理,以提高养殖效益。封沟养蛙应选择适宜棘胸蛙生活的天然场所作为养殖场,选址的条件主要有三点:植被、水源和种源。 二、养蛙场的建设 选定养蛙场址后,要视饲养规模进行建设。养蛙场的建设主要包括4池(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越冬池)和围栏2项。 1、产卵池 应选择在溪流一侧,离冬眠地较近、阳光充足、地势较平坦的地带进行修建。规格为5m×2m,池埂高60-80cm,宽50cm,水深30-50cm,可放养500对种蛙。养蛙场可根据自身规模需求而修建多个产卵池。 2、孵化池 应选择朝阳透光的地方建池,一般建池的规格是4m×6m;池底要求有一定的倾斜坡度,水深处约40cm,水浅处约10cm;池埂一般下宽上窄,底宽约50cm,埂面宽约30cm;出水口都设在一侧,且出水口处要设置铁丝网,以防蝌蚪外逃。参照标准是每100㎡孵化池可孵化蝌蚪50万只。 3、饲养池 也做变态池,是蝌蚪生长直到变态的场所,规格一般为4m×5m,水深30-40cm,中间建造1个深约40cm的圆形安全坑,以防干旱或断水而造成蝌蚪大批残废为便于更新池子,进出水口可呈对角线顺水或逆水游出而逃逸。饲养池第1㎡可放养蝌蚪1500只左右。 4、越冬池 又称冬眠池,是棘胸蛙科眠的地方,而山涧溪流是棘胸蛙冬眠的地方,而山涧溪流是棘胸蛙的天然越冬池。为使棘胸蛙安全越冬,养殖场应根据需要建造1处或数处越冬池,规格为20m×40m,深度为1.5m左右,冬天冰下水深应保持在1.0m左右,池底铺设1层厚约5cm的阔叶树叶,用作冬眠隐蔽物,并在养殖场内河流的深水处筑坝,将水位保证在2.0m左右,亦可用作棘胸蛙冬眠池。可作为5万只成蛙或30万只幼蛙的越冬场所。新建越冬池不可立即使用,须用水多次浸洗(1个月左右)以消除碱质,再进行消毒后方可使用。 5、围栏 围栏直接关系到棘胸蛙资源的保护以及养殖产业的效益,其作用在于通过围栏管理,防止养殖场区的棘胸蛙大量外逃,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同时,通过围栏管护,可以提高饲养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建围栏的方法很多,如围墙法、挖沟法及塑料薄漠围栏法等,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塑料薄膜和塑料网衣围栏法,围栏高为1.5m左右,它既简便又经济。 三、棘胸蛙的饲养管理 蝌蚪期是棘胸蛙幼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饲养管理的好坏决定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幼蛙的产出数量。饲养管理主要包括: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食物与投喂、保证水质与水温以及防止敌害侵袭等内容。 1、蝌蚪期的放养密度 一般不超过2000只/㎡,且力求蝌蚪的规格整齐,日龄大致相同,并集中于同一饲养池饲养。 2、饲料与投喂 不同发育阶段的蝌蚪需投喂不同的饲料品种、数量和方法。7日龄以前,可投喂少量饲料,如蛋黄等,并辅以绿色藻类植物。20日龄以前,可投喂植物性饲料,如熟的番茄、南瓜、米饭、豆浆及藻类、水生植物等。蝌蚪变为幼蛙,这时应在池边放些树枝以供幼蛙上岸,蛙体由水生到水陆两栖,自由在溪流岸边摄食,开始只摄食少量的微小昆虫;此时也可投喂少量人工饲料,如黄粉虫、蚯蚓等,同时引诱山涧中的昆虫,一是在饲养场内将枯枝落叶集中成堆,以招引昆虫繁殖;二是选择适当地点安装黑光灯诱捕昆虫。另外,养殖场地需要注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同时做好防鼠、防逃、防冻、防暑等工作。 3、安全越冬 幼蛙的越冬可在池内或溪流中进行,水温低于10℃时,幼蛙即趋于休眠状态,潜伏水底石缝或草丛中。越冬时水深保持1m左右,利用溪流水、保温等防冻措施,如水面发生结冰而应将冰面敲破,使水体有一定的氧气交换,以免幼蛙窒息而死亡。冬眠期一般不需投喂,待气温回升,蛙体便会上岸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再适当投喂饲料以增强蛙体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和水质恶化。 4、疾病防治 棘胸蛙在野外饲养时发病较少,目前发现有以下三种疾病:①红腿病。幼蛙期较多而成蛙期少见,主要是外伤细菌感染所致,可用抗菌素治疗。②烂皮病。蛙体皮肤腐烂,病因为饲料单一,缺乏营养和维生素或因体表操作而使细菌感染,防治方法:在饲料中加强营养,补充添加VA胶囊或鱼肝油,同时结合药物治疗。③肠胃炎。蝌蚪、幼蛙期、成蛙期都可发生,症状为胃肠鼓气,腹胀,病因为水质污染、食物不洁、细菌感染等,治疗方法:用抗菌素药浴蛙体,同时内服酵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