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清塘、早消毒、早放养。在12月末就要将鱼池清整、消毒。在立春前选择晴天没有西北风的天气,将鱼种投放。冬天气温低,鱼的活动能力差,鳞片紧密,不易脱落,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水霉病、赤皮病的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水中寄生虫较少,可减少寄生性病原体的寄生。早放养可提早恢复鱼体的疲劳,提早适应新的养殖环境,有利于提早开食。 二、多品种放养,增加养殖种类。池塘放养品种太过单一,则水体的利用率不高。可根据鱼类的栖息水层和食性不同,养殖草食性鱼类搭配滤食性、杂食性鱼类,实施草鱼、团头鲂、鲢鱼、鳙鱼、鲤鱼、鲴鱼、罗非鱼等多品种混养,可全面而合理地利用天然饵料,有效地利用水体空间,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维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人工饲料的利用率,增力口产量。 三、大小规格鱼混养,分批起捕。放养同一种鱼,可分大小2~3种规格。前期鱼体小多放,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经一段时间养殖后,大规格的鱼已达到商品规格,可起捕出售,降低鱼池的存鱼密度,留下小规格的鱼,保持宽畅的生活环境、充足的饵料,使其生长快,增加产量。同时还可补放夏花,增加鱼种产量。 四、密度适宜。根据饲料、肥料的品种、供应数量以及水源条件、养鱼技术、管理水平来确定放养品种与密度。青饲料来源方便应多放草食性鱼类,肥料来源方便应多放鲢鱼、鳙鱼、罗非鱼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好,养殖技术水平较高可提高放养密度。 五、早投饵、投足饵。过去习惯要到3月才开始投饵,主要原因是认为天气冷、水温低,鱼不吃食。但实践证明,鱼类除下雪结冰停食外,南方地区一般在冬季都能摄食,只是摄食量因气温、水温低而少一点。如果不投饵,就会消耗体力养份,使鱼消瘦,所以要提早投饵,保证鱼天天吃饱吃好。 六、掌握水色,及时加水调节水质。鱼池水质好,不但鱼吃食旺盛,生长快,还可减少鱼病的发生。因此,要及时加水调节,调整好鱼与水、鱼与饵、肥与氧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池水转浓发黑、变质发臭而使鱼类缺氧浮头,保证鱼类安全吃食、生长。 七、预防鱼病。(1)鱼池清整消毒。池底积存的淤泥,容易引起细菌、寄生虫的繁殖,使水质变坏。因此,每年要把池水排干,清除淤泥,在鱼种投放前10d亩用生石灰75kg~100kg化水全池均匀泼洒消毒。(2)选择鳞片完整、色泽鲜艳、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鱼种投放。鱼种体质不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当环境不良,就容易引起疾病而死亡。(3)下塘前草鱼要注射疫苗,下塘时用4%的食盐水浸泡鱼种。(4)鱼病流行季节的药物预防。5月份-9月份每15天用20ppm的生石灰或1ppm的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水,用大蒜素或鱼必康等药物拌饵料投喂一次。每月用渔用敌百虫0.2ppm或硫酸铜0.5ppm化水全池泼洒一次,杀灭寄生性病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