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被誉为“水中上品、汤筵佳肴”,不仅口味鲜美、色泽鲜艳,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供不应求。近几年,我盟将河蟹作为水产品结构调整的首选,采取多种饲养方式,河蟹养殖获得成功,这对于加快我盟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水体产出水平,增加渔业经济收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谈几点河蟹养殖的技术措施: 一、建设好池塘,搞好防逃设施,做好清塘消毒 养蟹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的地方。精养池塘以1~10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底质为沙壤土为好,有利于螺蚌、水草等底栖动植物生长。底层淤泥不能过厚。池塘坡比1∶1.5~2。池塘最好远离生活区。搞好养触池防逃设施建设,是池塘养蟹的关键。防逃设施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汛期防洪和防止河蟹的逃跑;二是防止蛇鼠、青蛙等入侵危害。本着降降低成本,便于维修,表面光滑的原则,我们选用双层薄膜防逃设施,薄膜高出地面60厘米,双层薄膜中间用水泥板或木桩加铁丝撑起,起到固定作用。有的养殖户采用水泥板防逃或砌砖防逃办法。 蟹种放养前,先将水排干,铲除池底腐殖质和过多的淤泥,消除乌鳢、鳝、蛙、蛇等河蟹敌害。在投放蟹种前半个月,池塘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根据池水深浅每亩用75~100千克,溶化后全池拨洒,以杀死细菌、寄生虫、敌害等,并可提高池水ph值,增加池水钙离子含量,满足河蟹脱壳需要,促进生长发育。也可与施有机肥结合进行,即将生石灰拌入鸡粪倒入池内。另外,青蛙、鼠、蛇这些蟹苗的天敌,要采取在池外下鼠药、人力捕捉等多种办法将其清除得越彻底越好。 二、移植水草,保证河蟹生长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并可增加食料来源 池塘消毒后,蟹苗放养前做好栽培水生植物工作。在池塘中移植在江河中生长的水草,面积一般为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种植水草,保证河蟹生长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隐蔽场所,并可改良水质,增加河蟹生长所需的草食料来源。 三、投放健康、优质的幼蟹 池塘养成蟹,无论是单养还是蟹鱼混养,均以投放扣蟹为宜,这种蟹生长快、成活率高、当年可捕捉上市。一般每亩放2000只左右。放养品种以中华绒螯蟹为好,它生长速度较快,放养扣蟹的当年多数达100克以上,符合上市规格。初养蟹者购买蟹种时,一定要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或专业技术人员挑选,要购一龄蟹,千万不要购性早熟蟹,要购健壮、爬行灵活的蟹,不能购进受损伤、带病的蟹。 四、加强饲养管理和水质管理工作 1.投饵 扣蟹放养后,当水温达到11℃以上就要开始投饵。3~4月份可投喂少量糊状饵料如豆渣、配合饲料等,并可投喂一些营养较高的饵料如鱼、螺肉。5~7月份主要是大量投喂植物性料:水草、木茹片、红薯片、南瓜片等,并辅喂动物性饵料螺肉等。8月份以后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投喂,以满足河蟹性腺发育需求,体重加大,肉味鲜美。日投喂量一般为河蟹体重的5%~8%。饵料一般每天二次,上午八九点钟一次,傍晚再投一次,并以傍晚为主。河蟹投喂要坚持“观察投喂”的原则,投喂方法像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提倡搭配投喂全价颗粒饵料。 2.换水 蟹池的水深应随水温的上升和河蟹生长逐渐加深。春季水深应控制在0.8~1米,夏季水深控制在1~1.2米;秋、冬季加深到1.2米以上。饲养河蟹的池水应保持清、爽、活的状态,要求溶氧高,ph值保持在7~9。换水水质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养蟹产量和效益,因此平时要注意加注新水或换水,保持水质清新。蟹苗刚入池2天~3天尽量不换水(水质正常情况下),等到大眼幼体蜕变为一期仔蟹后,再适量调换水,一般春、秋季每半个月换水一次,夏季10~15天换水一次,视水质情况换水,以达防病及调节水质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微流水养蟹,使水质总是保持清新、透明度大、溶氧充足,效果更好。 3.巡池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不包括投饵观察),主要看蟹苗活动是否正常,水质有无变化,防逃及进排口有无漏洞,尤其是雨天更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 养殖过程中,我们坚持定期定量施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定期投喂加拌脱壳素的饵料,定期投放防病药物。上述措施,保证了河蟹每次顺利蜕壳,并有效地防止蟹病的发生。对于发生蟹病的池塘,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确保养殖成功。平时要经常巡塘,检查防逃设施有无老化、鼠咬洞眼、人为损坏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蛇、鼠等入侵危害,防止河蟹逃跑。 六、适时起捕 到了霜降季节,肥壮的河蟹大量爬出水面,在水草面上和塘堤边爬走。此时河蟹一般已达上市规格。在晚上河蟹爬出水面时用小捞捞捕,连续捕捉几个晚上或更长一些时间,可将河蟹捕捉7成以上。剩下的“竭泽而蟹”,将水排干进行捕捉。由扣蟹养到成蟹,当年必须捕捉上市,最迟在春节前捕捉完,否则错过捕捉时机,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