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Lischke)为双壳软体动物,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毛蚶曾是渤海的主要经济贝类,为我省群众渔业的主要品种。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13万t,占当时全省海洋渔业产量的34.1%。由于捕捞过度和环境变化等原因,70年代末毛蚶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各毛蚶渔场均已丧失了生产价值。 近几年来,毛蚶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毛蚶增养殖业应运而生,毛蚶生产性育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发任何一种增养殖品种,都要了解该种的生物学特性,使苗种生产、增养殖技术措施的可操作性更强,少走弯路。本文根据我所以往进行的毛蚶资源调查、毛蚶增殖试验、毛蚶采苗试验中进行的生物学测定及毛蚶分布区数十个站位的潜水观察,将毛蚶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供生产单位参考。 1分布栖息 毛蚶主要分布在泥质底的沿岸海区,毛蚶的适应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能抵御栖息环境的变化。主要分布区的水深为5~7m,水深15m以外的海域毛蚶分布十分稀少,潮下带及潮间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毛蚶为底栖贝类,移动性小,几乎终生生活于某一区域内。潮下带毛蚶的栖息状态为三分之一左右的壳体卧于泥中,两壳略开,而潮间带分布的毛蚶整个躯体卧于泥中,表面形成略长形的出入水口。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毛蚶幼蚶分布区虽然与成蚶一致,但是栖息方式却完全不同,需经一个时期的附着生活。最大附着个体可达15mm。海底毛蚶的附着均选择活体为附着物,可依靠活体的拱托免受淤泥的掩埋。一些固定悬浮物体也适于幼蚶的附着,这为进行人工采苗增殖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2繁殖习性 毛蚶为雌雄异体,繁殖季节在7—8月份。因分布的区域不同,各海区繁殖盛期出现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秦皇岛海区纬度较高,温度比渤海湾西部相应偏低,繁殖期比较晚。当6月水温迅速上升时,毛蚶性腺发育也出现明显的变化,至6月中旬,大部分个体已能分辨出雌雄;7月下旬,少数个体开始产卵;到8月中旬,海水温度达26℃左右,有85%以上的雌蚶产卵,但持续时间不长,整个群体的繁殖盛期集中在一两天内。 毛蚶的生殖能力很强,不但性成熟年龄早,而且怀卵量大(2000多万粒)。二龄以上的毛蚶便具有生殖能力,仅十几毫米的雌蚶即可产卵繁殖。一般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性成熟早。雌蚶是间断性产卵,一次可排卵900多万粒。毛蚶第一次产卵结束后,体内残留卵子仍能继续发育,到9月份还能进行第二次产卵,所以9月下旬自然海区仍能采到毛蚶的浮游幼体。尽管毛蚶的繁殖能力很强,但最终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在浮游期因为没有合适的附着条件便夭折了。 3生长 毛蚶是体外受精。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受精卵50min完成初次分裂,3h后进入桑椹期,5h发育为囊胚期并能缓慢移动,大约半月的时间就可以长到0.1mm大小的稚贝。 毛蚶一生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生活阶段。初期为浮游期,时间大约为10~15d;当壳高达到0.3mm以上时开始附着生活;壳高5mm以后便脱落转入底栖生活。 毛蚶的生长速度前一、二年较快,一般年最大增长值为15mm左右,但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河北省毛蚶主要生长季节在6—9月份,进入冬季几乎停止生长。从笼养毛蚶壳部生长来看,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则生长越快。6月份水温迅速升高,随着毛蚶的强烈摄食,壳部也快速生长,这时期的月平均增长值近1mm,最大增长值为1.48mm;7月份月平均增长值增加到1.44mm,最大增长值为2.5mm。此外,毛蚶个体的大小与其生长速度也有一定关系。个体小的毛蚶生长速度要比个体大的毛蚶生长速度快。据我们测定,壳高17~20mm组的月平均增长值比壳高22.5~23.5mm组的月平均增长值大2.5mm。 从渤海西部的幼蚶测定来看:7月中旬的优势壳高组为5~10mm,8月中旬优势壳高组为9~13mm,平均增长了3mm,较笼养毛蚶的月增长值略大。 4摄食习性 毛蚶活动能力弱,不具备对饵料的追逐能力,只能凭借水流经鳃滤食,所以对饵料生物种类选择性较差。从3—8月份的胃肠含物的检查结果看,毛蚶主要摄食圆筛藻、舟形藻等一些硅藻类浮游植物。胃含物中还发现桡足类附肢、双壳类的卵和浮游幼体以及一些细泥和其他有机碎屑。 毛蚶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初春摄食弱,胃含物较少,大部分是半胃。摄食旺季为6月份以后,尤其是繁殖前期,由于大量摄食,肠胃十分饱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