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冬以来,池塘养殖刺参出现了几年来较为严重的病害,部分刺参肿嘴、吐脏、表皮局部溃烂,严重的整个躯体溃烂而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经监测,发生疾病的病原仍以弧菌为主,并发现有霉菌与寄生虫。现就发病的原因和应急处理措施探讨如下。 1发病原因 1.1水质恶化原对虾养殖池塘最高养殖水位一般在1.5m左右,而开展刺参养殖要求夏、冬季水深应达到1.8~2m,有利于刺参避暑、避寒,但由于受进、排水渠道及池塘闸门地势的限制,不得不在原池下挖30~50cm。在养殖过程中,又因池水交换量严重不足或技术措施不当,致使养殖池塘底部常年形成死水层,氨氮、硫化氢及有毒物质不断增加,溶解氧含量降低,刺参生活环境逐渐恶化。 1.2饥不择食秋季转入寒冬季节,水温突然降低后,刺参产生应激反应,并本能地爬到礁石中或潜入池底软泥中,在饥饿时会将腐败变质带有大量有害细菌或杂藻等沉积物吞食,而诱发病害。 1.3天冷藻死,池水缺氧进入深秋季节,池塘中自然杂藻突然死亡,产生大量腐植酸,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池水溶氧量锐减,池底环境变差,促使细菌、霉菌及各种寄生虫大量繁殖,在恶劣底质和水质环境下,刺参严重缺氧,体质逐渐衰退,导致细菌感染,发生疾病。 2应急措施 2.1施用波斯特消毒剂治疗发病时,每2000m2施用一桶(20L)全池均匀泼洒,连用3d;预防时,每4000m2施用一桶,每10~15d用一次。 2.2施用聚维酮碘(粉剂为佳)治疗发病时,每天施用量(1~2)×10-6,全池均匀泼洒,连用2~3d;预防时,每次用量(0.5~1)×10-6,每10~15d用一次。 2.3施用抗菌素治疗发病时,青、链霉素粉剂按1∶2配比,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天用量(1~2)×10-6,连用3d;预防时,用量减半,每半月一次。此种方法治疗效果较好,但投入较高。 2.4其他消毒剂上述治疗药物可随意选用,交替使用效果更好。此外,亦可使用生石灰、漂白精、二氧化氯等药物治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配套措施 3.1施用生物制剂和水质保护剂在进行药物防治过程中,应及时施放光合细菌、EM等有益菌液,每半月一次,用量75~150L/hm2。既保证池水中有益菌含量,并抑制有害菌繁殖,又为刺参增加饵料来源。同时,投放沸石粉等水质保护剂,以调节pH值,有效降解氯氨、硫化氢含量及有害毒素,并释放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改善和净化水质。每半月一次,用量(1~2)×10-6。 3.2消毒池水定期对全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处理,药物及用量按上述选用。并在进水口设置杀菌网箱或采用挂药袋的方法对纳入的新水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3.3安装增氧机在池塘中央均布安装数台增氧机,定时开机增氧,可有效克服池水上下分层现象,增加池水中溶解氧含量,以满足刺参生长的需要。 3.4保持水质新鲜保证水源无油污、无污染源,适当加大换水量,确保池水新鲜、藻类丰富。在换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排掉池底部的死水层,可在池底部设置排污环沟,并用抽水机定期将环沟里的死水抽至池外排掉,确保池水实现有效的交换。 3.5移植藻类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移植自然海区鼠尾藻、马尾藻、大叶藻的藻体或孢子,让其在养殖池中生长和繁殖,或采用施肥肥水,向养殖池接入底栖硅藻藻种等方法,稳定藻相,抑制杂藻生长,并做到在杂藻大量衰败腐烂前将其清除池外,避免造成弧菌、霉菌等病原菌过量繁殖。 3.6科学投饵实践证明,刺参除在适温环境下,需大量摄食外,在进入寒冬季节后,只要池水底层水温在3℃以上时,刺参仍需少量摄食,此时若既不投饵,又长时间不进行水交换,饵料来源将明显不足,致使刺参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不得不摄食池底污泥,从而埋下发病隐患。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科学选择和投喂饵料,以满足刺参营养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