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与文蛤的混养技术

2024-12-13 11:5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6| 评论: 0

摘要: 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我国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之为生态养虾新技术,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

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我国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之为生态养虾新技术,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文蛤(Meteoric)属于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文蛤属(Meretrix)。文蛤属的种类在我国沿海除文蛤之外,还有丽文蛤(M.elusory)、斧文蛤(M.malarkey)两种。与对虾混养的主要种类是文蛤。文蛤壳略像心脏,壳顶偏向前方,腹缘圆形。文蛤为蛤类中上品,肉味新鲜,俗有天下第一鲜之称,深受国内外人民喜欢。文蛤贝壳光滑且有美丽的花纹,除用作装饰品外,还可以作为化妆品蛤蜊油的容器,此外,文蛤壳还用作紫菜丝状体的培养基。

文蛤是广温、广盐性贝类,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文蛤喜栖居在河口附近盐度较低、含沙量在60%~80%的平坦滩涂上。埋栖深度最大可达20~30cm,一般仅为壳长的1倍左右。文蛤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在温度低达5.5℃,高至30℃时均能正常存活,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5~25℃。文蛤适宜的海水盐度为18‰~32‰。文蛤耐干燥的能力也比较强,个体大的比个体小的耐干能力强,这为活体销售文蛤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虾塘内混养文蛤,对虾产量不计,一般每667m2至少可产4~6cm文蛤成贝200kg以上,最高可达2000kg。出产的文蛤增加了额外的收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虾池效益。

1虾塘条件

对虾与文蛤混养的虾塘,应具备以下条件:

1.1面积

虾塘长方形,以1.5~4亩为宜,太小效益不高,太大管理困难。池底设置的环沟面积要小于总面积的2/3,滩面面积大于1/3。

1.2水源 

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

1.3水深

1.5~2m,有利于换水,更有利于增加文蛤生活空间及潜居密度。

1.4底质

选择粉沙质底或沙泥质底的虾塘,适宜于文蛤栖息,又有利于文蛤生长。

2混养方法

2.1清塘与底质处理      

文蛤的放养比虾苗的放养要早,清塘要及时,除常规清塘外,更注重池底的翻耕。翻耕深度为20~30cm,暴晒10天左右,然后再碾碎、耙平、耙细,使底质松软,便于文蛤潜居。有条件的池塘底部再铺一些细沙,更适宜于文蛤在虾池中混养。

2.2文蛤苗种放养

2.2.1进水与肥水清塘与底质处理工作结束,待滩面处理好及清塘药物残毒消失后,及时进水和肥水。进水分两次:最初进水量为环沟水深20~30cm;施肥后再进水20~30cm。施肥量按环沟面积计算,每667m2施有机肥(以人畜粪肥为主)1000kg,要施于环沟中,且均匀泼洒。若肥力不足,可补充无机肥,但切忌施用氨水。进水时在闸门需设置60~80目筛绢过滤网,禁止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虾塘。

2.2.2放苗施肥后10天左右,待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便可投放文蛤苗。南方投放文蛤苗为3月末4月初,北方为4月末5月初。要保证放养苗种的质量:苗种产地在采捕自然苗种时,尽量少用或不用拖刨,并严禁用拍板采捕,以减少苗种的机械损伤;苗种运输时应尽量缩短时间;投放苗种要均匀,切忌堆放,否则会因局部供氧不足及不能及时疏散下潜而死亡。苗种规格以2~2.5cm为宜。太小成活率低,且当年不能养成出售,会影响翌年的对虾生产。放苗量每667m2为200~300kg。

文蛤苗放养后15天左右即可投放对虾苗。在放对虾苗前要检查一下文蛤的生长情况,并及时清除死蛤。对虾苗放养规格为1~1.5cm,每667m2放养1.5~2万尾。

3日常管理

3.1调节水温  

文蛤在水温10~30℃范围内均可生长,水温超过39℃会引起死亡。为此,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水温的变化,必要时要采取提高池塘的水位及加强换水以稳定和调节水温。

3.2控制盐度

文蛤在海水盐度12.85‰~32‰范围内均能正常生活,盐度低于6.49‰时受到影响。因此,在大暴雨前应提高池塘水位。雨后池塘水易分层,应及时排掉池塘水表层的低盐度水,以减少雨水影响池塘水盐度的变化。

3.3水质调节

要参照水质调控指标进行,除上述温度和盐度调控指标外,尚有以下3项指标:pH7.8~8.3;溶解氧:4~10mg/L;水中绿藻、硅藻类占主体。池塘水位一般在放养虾苗初期为60cm左右,以后每10天左右加水10cm,待加到最高水位后视具体情况决定换水次数及换水量。

3.4投饵

主要以对虾的生长情况为标准计算,饵料以配合饲料为主,也可投喂一些鲜活饵料。投喂量参照对虾养殖的各月份投喂量。每日分两次投喂,上、下午各一次。

4收获

4.1起捕

对虾起捕比文蛤早,一般采用放水方法起捕。文蛤壳长达4cm以上即可收获,在自然海区养殖的文蛤,需经两年左右才能养成,,而与对虾混养的文蛤,当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不足商品规格的集中暂养,作为下年的苗种继续养成。起捕时,排掉池水,用小铁锹进行人工翻土,手拾,操作时要轻放,避免相互碰撞,保证文蛤的质量。

4.2褪色

与对虾混养的文蛤,由于长期不干露,贝壳外表呈黑色,但对其肉质没有影响。为了褪去颜色,在起捕后将它冲洗干净,在阴凉处干露2~3天,就会自然失去黑色。也可选用无毒、无异味的弱氧化剂快速脱色。

4.3净化处理

刚收获的文蛤,其外套腔与消化道内含有细砂。因此,采捕后的文蛤要经过吐砂处理。其方法是将捕到的文蛤放到清水池中暂养,或者盛于篓筐内挂于海中的浮筏上,在水温20~25℃条件下,经过约20小时的吊养即可。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