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能否健康养成,关键是在养殖环境内控制病原微生物载量(主要是病毒和致病菌,特别是弧菌)低于爆发阈值(不是死亡阈值)。 危机管理是养虾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以环境恶变为例说明,如何作好养殖危机管理。环境恶变是养虾业最危险的敌人。通常发生在季节更替(如5月、10月),暴雨,台风,连阴雨,骤冷等情况,最易爆发虾病。 应如何管理呢?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道理,病原体(弧菌,病毒)爆炸增殖的条件是缺氧(低溶氧)和底质污物蓄积(提供病原体营养和病原体),水体载菌(毒)量偏高,对虾产生应激引起抵抗力下降。 依据天气预报或经验,实施危机管理,提前两天采取措施: (1)拌喂优质稳定维生素C,增强抗病力和抗应激力; (2)虾池底氧应维持6毫克/升以上(增氧机;或增氧剂如过氧化钙);利于增强虾体活力,不利弧菌增殖; (3)排污和清底务必彻底(中央排污,和/或清污泵),给病原菌断粮; (4)连续消毒两天,杀灭病菌和病毒,降低水体病原体载量;最宜使用氨基酸碘,用量低,能维持水体稳定; (5)投放肥料(应含有氮肥,硅,铁,锌,锰等),防止藻类缺营养死亡和氮源细菌缺肥失去优势;进而反硝菌恶性增长,出现脱硝(脱氮),造成藻类和氮源菌缺营养而死亡,水质严重恶化; (6)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降低病原菌的营养供给; (7)若降雨量较大,造成水体的盐度和pH下降较大,应利用雨停的间歇,全池泼洒三宝高稳C,提高对虾的抗应激能力,增强对虾的活力; (8)避免投放耗氧添加物,包括菌肥,加剧池底缺氧,引起厌氧菌爆发。 上述危机管理措施,2002—2005年,在雷州半岛、粤东沿海等地区,广泛实施,均取得良效。 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危机管理,出现虾病,则必须采取治疗措施。 这里所述的虾病治疗,是指虾池(虾体)载毒(弧菌和/或病毒)量接近或达到爆发阈值,尚没有达到死亡阈值,才有治疗的可能。如果已经达到死亡阈值,虾的大多数已处于拒食状态,表明已经失去治疗的时机,这时只能泼洒三宝高稳C,延缓死亡时间,趁此机会收虾,降低损失。这是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如何判断治疗时机呢?测定弧菌和病毒的载量最可靠。但往往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检测。大多的虾场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较容易做到的是,观察对虾的触须和尾扇出现较深的红斑,并已达到根部:肝胰腺肿大;消化道出现断层(空肠,空断);有个别或极小量虾(不是大量)出现死亡。这时必须启动治疗程序。先全池泼洒三宝高稳C,配合饲料拌喂氨基酸碘等,6小时后用有机碘消毒,再投放肥水精等。最后清除死虾、弱虾,换水排污。期间要保持氧气充足(底氧不低于6.0mg/L)一般要循环2—3次,或更多次。 三宝高稳C泼洒量增至500克/亩;换水量可达到1/3;死虾、弱虾的清除务必彻底,避免健康虾分吃。消毒,氨基酸碘拌黄连粉泼洒,可更好地达到底部。口服药物,除氨基酸碘外;视情况,适当拌喂中药,或其它消炎解毒药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强化剂等。池底(底泥)的清理务必彻底。底氧务必充足,机械增氧应充分;化学增氧应能直达底部,如过氧化钙,过碳酸钠。启动这个程序挽救了很多虾塘,但也有极少数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时机的掌控是个最关键的因素,而其精髓则是全面理解和掌控治疗手段的各个环节与链条的统合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