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属甲壳动物,在河蟹生长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就是脱壳,每一欠脱壳都是对生命的严峻考验,如果不能脱壳或者脱壳不顺利就会导致河蟹死亡,造成养殖损失。养殖者应该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和脱壳特点加以预防和管理。河蟹喜欢在浅水、弱光、安静和水质清新的环境,通常在水下5~10厘米处脱壳。紫外线对软壳蟹杀伤力很强,所以河蟹总是选择晚间、有水生植物隐蔽的地方,通常是半夜至早晨8点,黎明是高峰期。脱壳前河蟹体色深,蟹壳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腹甲水锈多,步足硬。脱壳后的河蟹体色浅,腹甲白,步足软。河蟹在脱壳时以及脱壳完成前不吃食。蟹脱壳后,软弱无力,需要在原地休息1~1.5小时,才能爬动,此时极易受到同类和其它生物的侵袭.因此在这个时间段是河蟹生命最弱的时候,没有任何抵御力和逃避能力,人工养殖要注意同步掊壳和保护软壳蟹。河蟹在脱壳后吸收大量水分,因此体重明显增加。河蟹的脱壳和营养有密切关系。除了必须营养物质(包括钙和磷)外,脱壳素起到重要作用,没有这种类固醇激素参与,河蟹是不能完成脱壳的,所以有时要在饲料里添加脱壳素。 在正常情况下河蟹一生要脱壳18次。具体是指蟹苗5次,仔蟹3次,幼蟹5次,成蟹5次。 为有效地促进河蟹脱壳,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一、改善水质,营造顺利脱壳的外部环境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水体中生活。水质良好,环境优越,能够促进河蟹顺利脱壳。据观测河蟹喜欢在PH7.5~8.5之间,水质以弱碱性为好,水体透明度要求在40厘米以上,水温保持在20~28℃之间,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氨氧含量不超过0.45毫克/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改善水质,营造河蟹脱壳的外部环境。 仔蟹培育要求肥水,在这个阶段要做到小浮萍、水葫芦不少于池塘水面的1/2;水蚤成团,但不呈红色;水清见底;无蝌蚪、青蛙、杂鱼虾等敌害生物。在成蟹养殖阶段要多种水生植物,有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占整个水面1/3~2/3。这些水生植物一部分可以作为铒料,也可以为河蟹提供隐蔽的场所让其脱壳,还能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水体肥力。 养蟹池应该不定期地使用生石灰和新硬壳宝,既可净化水质,又能增加水体中的钙和其它矿物质和含量。在温度不高时生石灰一般10千克/亩,高温季节一般为3~5千克/亩,少量多次。新硬壳宝每亩200~300克。高温期,在脱壳来临前,应全池使用一次粒粒氧,改善底部环境。 注意调控水位,水位的升降一方面能保持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又能剌激河蟹快速脱壳、同步脱壳。通常在春秋两季适当降低水位,保持在60~80厘米,温度较高的夏季要加高水位,最好达到120~150厘米,保持水温凉爽,发现河蟹大批脱壳时又可通过降低水位,让河蟹在浅水处脱壳,避免水位太深,水体压力大,造成脱壳困难。 加换新水,换水量一般为全池的1/3~1/4为宜,而且不能太迅猛,防止应激。春秋季节,每15~20天左右,夏季3~5天左右。如有特殊情况,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外源水不好,就不要在那个时间段换水。加强提防,注意渗透。 二、增加营养,保证顺利脱壳的内部动力 河蟹每脱壳一次,身体中的能量及营养就会消耗许多,需要用新的营养来补充,蟹体才能长大,体重才能增加。根据脱壳时期的河蟹特点,增加动物性铒料的投喂比例,至少应保证铒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在35%左右。可多喂杂鱼、螺蛳,在脱壳前后加强营养,在饲料中添加健蟹宝,可以提高脱壳成活率,及时补充营养和能量。还要搭配一定的水草补充植物性铒料,增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供应。脱壳前对钙的需求很大,要及时补充,在饲料里可以添加活性钙源,另外还可以在水体中补充新硬壳宝。为了保证脱壳激素的含量需求,还要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脱壳素,促使其顺利、安全脱壳。 三、防治病害,保证脱壳不受阻碍 病菌的感染,会使河蟹体质消瘦,影响脱壳。在河蟹放养前要彻底清塘,蟹种放养前要消毒,预防外源菌的进入。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使用一些消毒剂定期消毒,底部最好用颗粒型的消毒剂,还要注意水体改良,用一些微生物及改善底部环境的药物,为河蟹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外部寄生虫要用一些杀虫药物,比如纤虫净II,能使虫体自然脱落和死亡。敌害生物的侵扰,也会影响脱壳,可用人工的方法加以消除。保持蟹池安静,多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好以上工作,我们就能为河蟹的顺利脱壳提供优质的内外部环境,使其安然度过危险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