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人工育苗的水质控制方法 在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水质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苗种的产量与质量。水质受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直接影响,经常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因其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导致盲目地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大量换水成为大多数技术人员在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进行水质控制的两大“法宝”。然而,大量使用抗生素将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和苗种的赖药性,可能获得较高的苗种产量和较低的苗种质量,低质量的苗种必然将风险带入到下一个养殖环节;大量换水除了增加养殖生产成本外,更难以在育苗水体中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不利于苗种的正常生长,一旦换水不及时则水质很快恶化,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笔者根据多年海水育苗实践,结合海洋生态学的原理谈一些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水质控制方面的想法,供同行们参考并请指正。 一、水质恶化的危害和原因 1.危害 由于外源性的导入和内部残留或排泄物的积累等原因,河蟹育苗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氨态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及pH值变化都可能超过苗种的耐受范围,导致苗种发育不良(畸形、变态不遂),体质(活力)下降,甚至大规模死亡。更因有机物积累而滋生大量病菌和病原原生动物,诱发多种病害的发生,降低苗种的成活率和体质,为河蟹的养成亦留下隐患。 2.原因 造成水质恶化的原因有自然海区的污染、有限的水体自净能力、滥用药物、日常管理中水质调节和处理措施不力,等等。 二、水质的现场监测 由于育苗池水质的不稳定,其变化速度之快,即使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也难以作出快速反应,而传统的观察水色的办法过于粗略,易于出现偏差和失误,因此,有必要寻求简捷且有效的方法来监测育苗池水质。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认为pH值和生物指示种可以作为切实可行的指标来对育苗池的水质进行有效监测。 1.pH值是反映水质变化的综合理化指标。pH值与水质变化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自然海水的pH值在8.3--8.5之间,养殖水体中pH值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而上升(8.6--9.2),随着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特别是有机物耗氧(微生物对残饵、粪便及死体碎片的分解)活动的加强而降低(7.5--8.2),并与氨态氮、硫化氢的产生、挥发和毒性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pH值直接影响甲壳类动物的生理活动,特别是蜕皮变态。运用pH值测试仪,可以即刻了解其数值和变化,为育苗池水质检测提供第一时间的可靠资料,并及时应对水质变化。 2.水质指示生物是反映水质生态变化的风向标。水质检测手段不完善的河蟹育苗场家,技术人员除了日常的观察之外,有必要选择几种能指示水质情况的生物,监测其种类、数量变化,从而增加对水质变化的敏感。常见的指示生物包括:金藻类(>1x10[右上6]个/mL)、裸甲藻类(>1x10[右上3]个/mL)、隐藻类(>1x10[右上4]个/mL)、原生动物(>1x10[右上4]个/mL)等。当水体中的上述生物接近或超过该密度时,则预示着水质的恶化。 三、水质控制的方法 1.减少水质污染源的导入,选择从外海的纳水时机,避开赤潮或污水排放高峰期,并应选择在大潮期间纳水;采取合理的投喂方案,选择投喂时机、适口饲料、控制投喂量以减少残饵。 2.进行适当的水处理。在储用水被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污染时,有必要进行水质处理,以消除污染物影响。常用的处理方法有EDTA络合重金属,漂白粉、臭氧杀灭微藻和微生物等。在防止育苗池池水恶化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除了常规的换水之外,还需投放一定剂量的化学药物来调节水质,如抗生素类药物用以抑制细菌繁殖,高锰酸钾抗菌并减少有机溶液,二氧化氯杀灭单细胞病原生物等。 3.水质改良措施 (1)适当换水。根据水质状况确定换水量,以促进微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平衡,保持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合理搭配使用抗生素药物,以降低病菌的抗药性,尽量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以减少其在水体中和动物体内的残留。 (3)施用吸附剂来降低池水中有机颗粒、可溶性有机物质及氨态氮的含量。 (4)使用化学(酸碱性物质或缓冲试剂)、物理(调节充气量、光照等)和生物(加入或去除单胞藻类)方法调节水体的pH值,使pH值保持在8.0--8.6之间。 (5)投放微生态制剂。特定的微生物可以加快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光合细菌、海洋酵母或人工培养的微藻则可以吸收其分解产物,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6)及时清除底质,防止因底质腐败而导致水质的恶化。 (7)纳入良好水质注入育苗池,以促进该养殖生态平衡,并提高其水质净化能力。 四、小结 养殖水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封闭水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水质控制的本质是有效利用、控制养殖水体使其保持自我净化能力,使其能在最少的人工干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水质状况,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控制水质不能仅仅依赖换水,甚至随心所欲的滥施药物,而应针对不同海区、不同养殖时期的水体状况,分析其生态组成和变化规律,培养有益生物以增强水体净化能力,并根据水质情况通过水质处理、换水、施用能够分解吸收可溶性有机物质的微生物来保持和增强其自净能力,才是获得良好水质的正确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