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文蛤技术

2024-11-29 12:0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9| 评论: 0

摘要: 文蛤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是我国滩涂养殖的传统品种之一。一、池塘选择1、位置。选择位于中低潮区,风浪较小,底质为细沙质或泥沙质的池塘。海水盐度为10—30,pH值为7.8—8.6。水源应不受工 ...
文蛤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是我国滩涂养殖的传统品种之一。

一、池塘选择

1、位置。选择位于中低潮区,风浪较小,底质为细沙质或泥沙质的池塘。海水盐度为10—30,pH值为7.8—8.6。水源应不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主要水质指标应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GBll607-89)。

2、形状。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佳,长宽比为4:1—6:1,进、排水口分别位于池塘两端;池底应以0.2%的比降顺向排水口,池水深1—1.5m。要保证池塘的堤坝不漏水,进、排水设备齐全可靠。

二、放养准备

1、清淤、整底。放养前应进行认真清池,旧池要清淤,将池内污水排净,封闸晒池数月,然后,将淤泥用推土机推到堤坝上或池外。一般每年10—11月或2—3月进行。将滩面翻耕20-30cm,曝晒数日至数月,消毒后耙平,使底质松软,利于文蛤下潜。

2、消毒。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杀菌,清除不利于文蛤生存的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及致病微生物。可采用不同药物清池,如:生石灰用量为鲋90kg/亩、漂白粉为60mg/L等。

3、进水。清池之前应安装滤水网,避免清池时仍有敌害生物进入池内。初次进水水深以20—30cm为宜,以后随水色和水温的变化逐渐添加。

4、繁殖饵料生物。一般在放苗前10d开始施用鸡粪和化肥等。经过发酵的鸡粪50kg/亩施于池边水中,或施尿素2—2.5kg/亩。使用尿素等化肥应首先溶于水中,再全池泼洒。严禁直接撒到池中(化肥颗粒沉到池底可使底栖藻类大量繁殖,而文蛤无法摄食)。至投苗时,水深逐渐加至约50cm,透明度达20~30cm。

三、蛤苗选择运输

购进苗种要严把质量关。一要看文蛤苗的鲜度,外表色泽鲜艳,光亮清洁,规格均匀,反应灵敏,水管和斧足伸缩自如。二要看活力,用双手大拇指的指甲扒苗种的双壳,如果壳闭合较紧,难以扒开,证明苗种活力较好;如果轻轻用力就能扒开,说明苗种活力较差,可能干露时间太长,投放后死亡率较大,甚至全部死亡。包装袋若有黏液积存,则可能是文蛤苗脱水体液溢出,用于养殖会有较高的死亡率。运输可用汽车或船,袋装每袋20kg。苗种从采集到送至目的地,整个运输过程一般不要超过36h。在装袋和装卸车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损伤。运输途中要遮盖好,避免风吹、日晒和雨淋。在夏季运输过程中还要防止温度过高,气温高时,可在运输工具中放置冰袋,以降低温度。冰要用塑料袋等密封好,防止化成水后浇到文蛤上,造成死亡。降温运输的苗种在投放前要在阴凉处放置数小时,使文蛤苗逐渐适应较高的温度后再投放,可相应提高投放成活率。

四、蛤苗投放

一般在春季投放文蛤苗。春季投放壳长2.5cm(140~200粒/kg)的二龄文蛤苗,当年可养成达到出口标准;而投放壳长1cm的文蛤苗,需养殖2年上才能收获上市。投苗应该尽量选择阴天、黎明或黄昏。特别在气候炎热、苗种规格又小时尤为重要,投苗要均匀撒播,切忌成堆。在池水深约50cm时,将苗种装船,均匀地撒在滩面上及坝坑上(不能投在环沟里),投放的密度为30~50粒/m2(以实际利用面积计算)。投苗后2~3d内大部分或全部苗种已潜居,可将原池水全部排掉,重换新水。

五、观测工作

1、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1次。仔细观察池塘的环境变化、安全状况,并做好水温、透明度、pH值、池水盐度、溶解氧、氨氮、硫化氢的含量、文蛤的壳长和体重的记录,作为调控水质的依据。

2、定期取样测量。每隔半个月取样一次,测量及观察其生长情况。如发现密度过大或局部发现成堆的文蛤要及时疏散放养。只要环境适宜,文蛤一般很少迁移。

3、做好水温水质监测工作。每天早晨(6:00)和中午(14:00)测量水温并且观察水色。日常以蓄水为主视水质换水,池内的pH值应控制在7~8之间,溶解氧要达到4mg/L以上,水色应以保持较理想的黄绿色为主,透明度控制在20~40cm。

4、防止滩面浒苔滋生。池塘养殖文蛤每隔半个月换水一次,换水时让滩面干露1~2d,冲入场地的淤泥,要立即清理,以有效防止滩面浒苔滋生。特别是春、秋季,文蛤涂上极容易生长浮苔,应采用人工清除或药物清杀。摘自《渔业致富指南》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