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柱状黄杆菌病症状和防治方法

2023-10-19 14:14|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227| 评论: 0

摘要: 柱状黄杆菌引起的罗非鱼疾病有以鳃丝溃烂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烂鳃病和以体表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柱形病两种。   细菌性烂鲍、病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常离群独游;食欲减退;鳃 ...

罗非鱼柱状黄杆菌病症状和防治方法 

  罗非鱼柱状黄杆菌病的病原
  病原为柱状黄杆菌。关于柱状黄杆菌的名称,国内外一度存有诸多争议,见诸报道的名称曾有柱状粒球黏细菌、柱状嗜纤维菌、柱状屈挠杆菌和鱼害黏球菌。随着细菌分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类中的应用,细菌分类学家发现上述细菌皆为柱祆黄杆菌的同物异名,因此将它们归并为柱状黄杆菌。
  柱状黄杆菌在分类学上隶属黄杆菌属,其菌体细长、柔韧、可屈挠,大小为0.5微米X(4.0~48.0)微米,粗细一致而长短不一,一般在病灶及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较短,在液体中培养的菌体较长;没有鞭毛,但在湿润固体上可做滑行,或一端固着、另一端缓慢摇动;有团聚的特性。黄杆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非发酵菌群,严格好氧,接触酶、氧化酶、磷酸酶均呈阳性。
  菌落黄色、半透明,大小不一,呈扩散型,中央较厚、显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浅的假根状。

  罗非鱼柱状黄杆菌病主要症状
  柱状黄杆菌引起的罗非鱼疾病有以鳃丝溃烂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烂鳃病和以体表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柱形病两种。
  细菌性烂鲍、病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常离群独游;食欲减退;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腐烂,有时在鳃瓣上可见出血斑点,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严重时仅剩鳃丝小骨,常有污物附着;鳃盖被腐蚀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透明区域,严重时形成“开天窗”。
  柱形病发病初期,病鱼体色变暗,头部、躯干或鳍部出现不规则的褪色区。随着病情的发展,褪色区逐渐扩大、变白,鱗片松动,并逐渐脱落,露出坏死的白色表皮。当病灶部位在背部时,可形成一条白色带状物围绕的似马鞍状的区域;鳍条逐渐分叉、蛀鳍;鳃丝黏液分泌增多,颜色变浅。解剖病鱼,可见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胆囊肿大,胆汁变浓呈墨绿色;肠道中没有食物,充气或有积水。

  罗非鱼柱状黄杆菌病发生规律
  柱状黄杆菌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尤其在养殖密度高或水质恶化的养殖池易发生。
  细菌性烂鳃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本病主要发生在罗非鱼苗种培育期,导致育苗率低下。
  柱形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流行于每年的4~10月,发病高峰为4~6月和9~10月,多出现在水温20~25℃的春末和秋初。该病是苗种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的罗非鱼鱼苗、鱼种,且死亡率较高(最高可达90%以上),而100克以上罗非鱼对此病的感染率低,不会造成大的流行和危害。

  罗非鱼柱状黄杆菌病预防措施
  ①投放健壮优质苗种,苗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
  ②养殖过程中定期消毒养殖器具;
  ③优化养殖环境,不要直接施用未经充分发酵的动物粪便,同时减少环境应激原,如高密度放养、水质恶化等;
  ④投喂优质饲料;
  ⑤在疾病流行季节,采用药物预防,用生石灰或含氯制剂或苯扎溴铵消毒水体,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和维生素类药物。

  罗非鱼柱状黄杆菌病治疗方法
  ①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三氯异氰脲酸钠、二氧化氯等)或复合碘制剂(如优碘、聚维酮碘等)。
  ②生石灰10~20克/米3消毒水体,并用4%盐水浸泡病鱼5~15分钟。
  ③每千克饲料添加土霉素1~2克,或10%氟苯尼考粉2~3克,或噁喹酸1~2克,连喂5~7天。
  肥渔志提醒柱状黄杆菌引起的烂鳃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前期受其他病因的影响,如寄生虫病、水质不良等,所以在治疗细菌性烂鳃病的过程中,应注意这些诱发因素的去除,如驱杀寄生虫、改善水质条件等,这样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