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养殖具有投资少,养殖周期短,养殖技术简单,收益较高的特点。泥螺是我区滩涂养殖的重点产品之一,目前我区泥螺养殖面积已达到3500亩左右,产量约120t。但是目前我区泥螺养殖中仍存在养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量、收益相差较大的情况。为此,笔者根据对养户的走访、了解,接合市内外泥螺养殖的相关经验,对泥螺养殖技术作一介绍。 1、苗种采购 目前我区养殖的泥螺苗种基本上来自乐清,在购苗时,要注意使用海水洗清,并且去除杂质,而不要购买经淡水冲洗的苗种,因为这种苗放养后由于盐度差过大而大量死亡或生长缓慢。装运工具可用塑料桶、木桶、箩筐等,但不能装太多,防止堆积挤压造成损失,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射及淋雨。 2、场地选择及建塘 平涂泥螺养成一般选择在中潮区,即大小潮水都能涨到的涂位。要求养殖区域风浪小,潮流通畅,流速较缓,地势平坦,涂面稳定,涂质为软泥,表层“泥油”数量多,养殖面积大小不限,一般在10~30亩。养殖涂面选定以后,如果涂面高低不平的话,应适当进行平整,然后在四周筑土坝,土坝外围围上涨鳗苗的筛网,平涂养殖筑土坝的目的不是为了蓄水,而主要是为了防逃,土坝高度在30cm左右。 在高潮区中、下段,即小潮水涨不到的涂位,可以采用蓄水养殖。在养殖地四周挖泥筑坝,建成土塘,坝底层宽1.5m,顶宽60~80cm,高度60~80cm,塘内四周挖一道宽30~50cm,深20~30cm的环沟。养殖涂面要经浅翻,翻土深10~20cm,捣碎耙细,使涂面子坦、细腻、光滑,播苗前3~5d用药物清塘,清后进水1~2次洗塘,然后蓄水20~30cm。 泥螺苗放养前应进行清涂,即用2‰~2.5‰敌百虫、叶蝉散等药物清除野杂鱼、蟹、等敌害生物。 3、播苗时间及数量 放苗要根据气候,温度状况及“油泥”沉积;陕慢等来决定。过早放苗北风大而苗小钻泥能力弱易被风刮走;而且过早放,温度低也不利于泥螺生长,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较为适宜。播苗最好选择在阴天或早晚干潮时播,不要在雨天播苗,雨天淡水过多,不利于苗生长。播苗时要顺风播,播苗密度要视涂质和环境优劣而定,一般每平方米以100粒为宜,以我区几年来泥螺养殖的情况看,随着养殖年数的增加,涂面上的自然泥螺苗种数量也会逐渐增加,气温升高后,自然泥螺苗种钻出涂面,如果放苗时仍按第一年的放苗密度来放养苗种,势必会导致密度过高,泥螺生长速度慢,规格小,影响产值,严重的甚至无法销售。所以随养殖年数的增加,应视情况相应减少放苗量。 4、日常管理作为滩涂养殖的主要管理工作有三项: (1)及时做好土坝及围网的修补工作。随着气温升高,泥螺的活动频率及活动范围均增加,这时就要经常下塘,修补塘坝缺口及围网,防止泥螺外逃。 (2)要及时做好清除各种敌害生物及防盗工作。从泥螺放养直至收成前,要自始至终做好敌害生物和竞食生物的清除工作,如沙蟹、和尚蟹;香螺、虾虎鱼等是泥螺养殖的主要敌害,必须加以清除,其它如海丝螺等虽不会吞食泥螺,但与泥螺争食,也应尽可能清除。对杂鱼、蟹类的毒杀,可以用敌百虫、叶蝉散等农药,但必须做好与围塘养殖户的协调工作,以防药水进入围塘内造成对虾、梭子蟹等养殖产品的死亡,使用次数也要尽可能少。对于螺类,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只能在发现后用人工清除。同时也要防止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下涂拾泥螺。 (3)促进底栖硅藻繁殖 高潮区蓄水养殖泥螺除了做好上述二项工作以外,还要及时排水,每隔7~10d排干池水一次晒涂,以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同时,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节水位,气温低,蓄水要深一些(30cm左右),气温回升,蓄水则相应要浅些(10~20cm)。小潮水期间,可以通过施化肥(氮lppm、磷0.1ppm)或适当施一些速效农家肥(如鸡粪、鸭粪)来培育底栖硅藻,促进泥螺生长。 5、及时收成 泥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起捕较为适宜,此时泥螺一般能达到200~240粒/kg。根据乐清苗种昼夜都会爬出涂面的特点,在收获季节里应不分白天黑夜都要收捕,如果忙不过来,雇工也要收,以提高起捕率,如错过季节易引起泥螺逃走或死亡。摘自《渔业致富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