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人工育苗设施与技术

2024-11-26 10:30|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5| 评论: 0

摘要: 青蛤[CyclinaSinensis(Gmelin)]是栖息于潮间带泥沙或沙泥底质的埋栖型双壳贝类,分布区域广泛,为广温广盐性品种,为我国沿海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并可出口创汇。浙江省青蛤养殖面积5万余亩, ...
青蛤[CyclinaSinensis(Gmelin)]是栖息于潮间带泥沙或沙泥底质的埋栖型双壳贝类,分布区域广泛,为广温广盐性品种,为我国沿海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并可出口创汇。浙江省青蛤养殖面积5万余亩,年产量约4.5万吨,省内乐清市青蛤养殖历史悠久,但苗种来源基本依赖于外省的自然苗种,而自然苗种因受气候、水文等条件影响,丰歉不定,加上近年来自然海区苗种资源衰竭,苗种来源日趋匮乏,从而严重阻碍了青蛤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弥补自然苗种资源的不足,彻底解决苗种紧缺问题,有必要进行青蛤人工育苗生产性开发,这对于调整乐清市滩涂贝类养殖结构、增加养殖品种、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近年笔者在乐清市成功开展了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并进行了规模化生产,现将相关青蛤人工育苗设施与技术总结如下。

一、育苗设施

青蛤工厂化育苗生产工艺流程。

1.机械抽水设施水泵的型号、数量以及水泵房位置需要因地制宜加以配置,并要求维修方便、配件易购,按1000平方米育苗水体计算日提水量最高可达600t。水管及阀门使用ABS管道及阀门。动力采用柴油机或电动机。

2.水塔配置高位水塔,保持一定的势能,水塔可兼起黑暗沉淀的作用,可采用方形或圆形钢混结构,不得渗漏,其底部有排污孔以便消毒、清洗。水塔总容量以100t~200t为宜。

3.沙滤池按常规设计,必须具备二级沙滤,滤水能力与育苗规模相匹配,且要分为两池,以便轮流清洗使用。

4.产卵池、孵化池、育苗池、稚贝培育池面积20平方米~50平方米,设计要求与对虾育苗池相近,稚贝附着池深度可适当降低至40cm~50cm即可。

5.饵料生物池饵料生物池配置应与育苗规模相适应,一般藻类培养面积与育苗面积比例为3∶4,藻类培养包括一级三角烧瓶培养、中继虾苗袋或塑料白桶培养及大池培养。

6.换水装置一般可使用换水网箱,按各期幼虫大小适时更换网目不同的网衣。

7.充气设备选用适当型号的罗茨鼓风机。

8.潜水泵按实际生产需要配置,其中饵料室与育苗室所用设备必须隔离使用。

9.主要仪器、药品包括显微镜、解剖镜、温度计、比重计、计数器、pH计、照度计、各种网目大小的筛绢,以及高锰酸钾、酒精、碘液、漂白粉、青霉素等。

二、人工育苗技术

1.亲贝的选择要求1~2龄已达到性成熟者,规格为50粒/kg,选择体壮、闭壳肌强壮有力、壳表完整无创伤、无病害、肥满度好、性腺饱满的青蛤,雌性个体呈粉红色,雄性个体呈淡黄色。青蛤繁殖期为每年的7月~8月,亲贝性细胞成熟度可根据性腺的饱满度和外观颜色加以判断,显微镜下观察,卵子大小整齐、胚泡消失、细胞质分布均匀,精子在海水中游动活泼,可作为成熟标准。工厂化育苗的亲贝可从自然海区或虾塘养殖青蛤中选择。

2.催产一般可采用阴干加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精卵排放。将亲贝置于通风阴凉处,阴干6小时~12小时,再置于产卵池加流水刺激后即可排放精卵。水泵供水流量100L/min~200L/min,流水时间1小时。

3.受精与孵化在水温26℃~28℃、盐度20‰~27‰、pH8.0左右条件下正常受精,16小时孵化出D形幼虫,幼虫大小100股m×90μm,孵化密度可控制在30个/mL~50个/mL。

4.幼虫培育①选优,可根据D形幼虫铰合部是否平直来判断D形幼虫质量的优劣,用筛绢网选取上浮能力强的上层幼虫进行育苗生产。②幼虫培育,培育密度为10个/mL~20个/mL,水质条件为水温26℃~30℃、盐度20‰~27‰、pH8.0~8.6、D.O>5mg/L、NH4+,-N<0.05mg/L、EDTA3ppm~5ppm、青霉素0.5ppm。日换水早晚各1次,每日换水量30%~50%,每隔3天~5天移池1次。D形幼虫开口饵料生物选用金藻,进入壳顶期可投喂角毛藻,壳顶后期可增加投喂扁藻,金藻投喂量3万cell/mL~10万cell/mL,角毛藻投喂量2万cell/mL~5万cell/mL,扁藻投喂量1万cell/mL~3万cell/mL,且以各种藻类混合投喂或交替投喂效果较好,每日投喂2~3次,并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及肠胃饱满情况适当加以调整。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时检查幼体活力和生长情况,保持连续充气,适当遮光,光照强度以5001x~10001x为宜,防止育苗池内藻类过度繁殖而影响育苗。③附着变态,经3天~4天培育,浮游幼虫平均大小为120μm×110μm,此时初生足形成而进入浮游幼虫期,再经4天~5天培养,面盘逐渐脱落,开始由浮游生活逐步转为匍匐爬行,此时要在池底投放泥质附着基。具体方法为取无污染的海涂泥,经太阳曝晒后装袋备用,使用前加水煮沸,用200目筛绢过滤,均匀泼洒于附着池内,经停气沉淀后在池底形成5mm~10mm的软泥底质。

5.稚贝培育一般经10天左右培育,稚贝出水管形成而进入单水管期,平均大小为300μm×320μm;再经半个月培育,即可进入双水管期,此时进、出水管伸缩频繁,水管基部触手伸缩明显,幼虫平均大小为560μm×600μm。①培育密度,双水管期之前以200万粒/平方米~300万粒/平方米为宜,以后根据生产情况逐渐疏养,后期培育密度为30万粒/平方米~50万粒/平方米。②日常管理,每日换水80%以上,遮光,充气,日投喂2次,混合投喂各类单胞藻,投喂量以肠胃饱满度为准。③移池洗苗及筛苗分养,每隔7天~10天移池洗苗1次,可用不同网目筛绢去除死壳,反复用手轻搓稚贝壳表直至干净、无杂物附着,以利其生长。另外,定期用不同网目筛绢筛选不同大小稚贝分池培养,以利同步生长。

6.出池经30天左右培育,壳长达1mm左右,即可根据养殖户需求适时出苗。出苗时,排干池水,用海水将池底稚贝冲洗出来,经80目筛绢网收集,反复淘洗干净即可,干重法计数。

三、实例

利用现有的泥蚶育苗设施,于2004年7月12日从乐清市东山自然养殖海区选取亲贝60kg进行人工催产,获受精卵15.0亿粒;经孵化,培育至7月16日,幼虫平均大小为120μm×110μm,开始变态附着,培养至单水管期,稚贝平均大小为300μm×320μm,计数获稚贝8.7亿粒。7月15日,选取乐清市蒲岐虾塘养殖青蛤亲贝90kg,经催产、孵化,培育至7月18日开始变态附着,至单水管期,计数获稚贝11.4亿粒。

综上所述,2004年度共计培育单水管稚贝20.1亿粒,单水管(出水管)稚贝平均大小为300μm×320μm,经半个月左右的培育,平均大小可达560μm×600μm左右,即可见到双水管(出水管及进水管),此为双水管期,且此时水管基部触手伸缩明显,双水管期稚贝计数12.5亿粒,规格为500万粒/kg,共计生产250kg。稚贝经室内2个多月人工暂养,至验收时共计培育出规格为14.6万粒/kg的青蛤稚贝苗(平均大小2mm~3mm)1.21亿粒。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