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头鳋病是由锚头鳋寄生引起的一种常见鱼病,俗称“针虫病”、“铁锚虫病”、“生钉”。 1、流行情况:锚头鳋病流行地区范围非常广,北起黑龙江,南到两广都有流行。其中福建、广东、广西发病较为严重,是该地区的主要鱼病之一。表现为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范围广、流行时间长。适宜水温: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繁殖,繁殖适温为20-25℃,当水温超过33℃时,不但不能繁殖且成虫也会大批死亡。寄生范围:对主要养殖鱼类的各龄鱼都会产生危害,而以鱼种发病最为严重,每尾鱼种寄生4-5个锚头鳋就会造成鱼种死亡,寄生1-2个就可以使鱼种生长发育受阻,鱼体瘦弱,产生畸形。锚头鳋对2龄及2龄以上成鱼危害较轻,主要造成鱼体表受损、感染并易于其他病原入侵。 2、症状及病理变化:锚头鳋寄生在鲢、鳙等鳞片细小的鱼体表面时,引起寄生部位周围红肿、发炎,形成明显的红斑,寄生部位肿涨较明显;当寄生在鲤、鲫等鳞片较大的鱼体表面时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一个缺口,寄生部位肿胀不明显,只是形成充血红斑。当锚头鳋寄生于鱼体时,锚头鳋头部钻入肌肉组织中,后半部露在外面,寄生部位红肿、发炎、化脓;病鱼烦躁不安,时常用寄生部位在水草及石块上磨擦,在水中乱窜;当大量寄生时,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有时会并发水霉病等其他病症,病情继续发展下去,病鱼严重消瘦直至死亡。显微镜下观察,锚头鳋头部钻入鱼体组织,引起组织切割性出血及炎症反应,有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液体渗出;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生水肿,靠近虫体的组织坏死。在锚头鳋头部周围胶原细胞和纤维细胞形成一包囊,当虫体脱落后,坏死组织被吞噬,寄生部位逐渐增生修复,并由增生组织和再生鳞片将破损处覆盖。 3、防治方法: (1)使用0.3-0.5ppm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锚头鳋幼虫。若鱼体感染的主要是细小白色无卵囊的“童虫”,可在半月内连续用药两次;若主要是体透明具绿色卵囊的“壮虫”,则用药一次即可;若是体混浊的“老虫”较多,则可以暂时不用药。 (2)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对不同的鱼采用不同的浓度,对患病草鱼,15-20℃时用20ppm,21-30℃时用10ppm,药浴1.5-2小时。对鲢鳙鱼,水温10℃以下时用33 ppm,10-20℃时用20 ppm,20-30℃时用12.5 ppm,30℃以上时用10 ppm,药浴1小时。可有效杀死锚头鳋幼虫和成虫。 (3)在鱼虾混养池塘采用以下方法防治锚头鳋病效果较好。首先,每亩鱼池用新鲜石灰水20公斤全池泼洒,提高水体pH值,以抑制锚头鳋大量繁殖。1周后每亩鱼池用松树叶15公斤,扎成数小捆分散浸在食场周围;同时,在停止投饵3天之后,每亩鱼池(按1米水深计)每天用新鲜血4公斤与豆渣拌和后全池泼洒投喂,连续投喂5天。 (4)大水面放养的鱼种,可利用锚头鳋病后免疫期长达一年以上的特点,在大水面放养具有免疫力的鱼种,以控制大水面锚头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