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体病 症状:对虾不摄食、活力降低活动缓慢。尾、足发红,尾尖充血肿胀,严重时整个虾体呈暗红色。 病因:TSA病毒。 防治方法: 1、彻底清淤,保持良好的水质。 2、选购健康不带病毒的虾苗;在病害流行季节,5--7天全池泼洒0.2ppm0.3ppm溴海因复合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同时每15天用碘类或季胺盐消毒,其用量可参考药品说明。 3、养殖期内,在饲料中添加多糖类Vc、VE及添加微生物制剂,提高对虾免疫力。 二、黄鳃病 症状:鳃丝呈灰黄色,严重的开始溃烂、坏死,镜检有大量细菌。 病因:由于水质恶化引起。 防治方法: 1、加强水质管理,每10-15天全池泼洒10-15ppm生石灰或EM(1kg/亩)或三合一净水剂(1kg/亩)。 2、用2‰土霉素配制药饵,连续投喂3—5天。 三、褐斑病 症状:对虾甲壳出现不规则褐色(或黑色)斑块,病灶溃烂;甚至穿透甲壳。附肢、触须断掉,继而呈黑褐色。 病因:机械损伤,导致弧菌、气单胞菌、粘细菌等入侵甲壳,破坏几丁质。 防治方法: 1、土霉素按0.45克混合1公斤饲料投喂,连喂2周,或用1‰氯霉素或0.5‰氟哌酸配制药饵连喂3--5天。 2、用1.5-2ppm氯霉素或0.5—1ppm氟哌酸全池泼洒,连用3天。 3、用20~30ppm茶粕药浴1天,再通过换水提高水温促进蜕壳。 四、肌肉白浊病 症状:腹节肌肉一部分或全部呈白浊色,发白之处,肌肉均坏死,甲壳均变软,死亡前头胸部与腹部分离。 病因:主要是由细菌性病原引起的,在高温、低氧的情况下,虾受惊跳动,肌肉损伤引起的病变。饵料营养不全也会引起肌肉白浊。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虾体抵抗力。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 2、发病时,可全池泼洒0.2-0.3ppm二溴海因或0.5—1ppm痢特灵或0.5—1ppm土霉素。以上药物可任选一种或隔天交叉使用。 3、每1000公斤饲料添加2--3公斤痢特灵(或土霉素)投喂,连喂5--7天。 4、每1000公斤饲料添加1--2公斤维生素C或E投喂,连喂5--7天。 5、每1万尾虾苗用2--3克红霉素拌饵投喂,连喂5--7天。 五、肠炎病 症状:对虾肠道呈红色,肿胀粗大。 病因:主要是由于摄食不良饵料引起的。 防治方法: 1、用1‰大蒜素配制药饵,连续投喂3天。 2、用2‰痢特灵配制药饵,连续投喂5--7天。 3、每15天用二溴海因0.2—0.3ppm全池泼洒一次。 4、用1‰盐酸蒽诺沙星配制药饵,连续投喂5天。 六、软壳病 症状:得病的虾甲壳明显变软(非蜕壳引起),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 病因:主要是池塘老化,有机质过多,或放养密度大,pH值低及营养长期不足,水质条件恶劣。 防治方法: 1、保持良好的水质、底质,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2、严格控制水中的钙、磷比例,pH值控制在7.8—8.6之间,防止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 3、若出现虾病时,用固壳素10‰,高稳Vcl0‰,肝泰8‰,及其它抗菌素如克菌王10‰或氟哌酸7‰等等连喂3—5天。 七、附着生物病 症状:常见有聚缩虫、累枝虫等附生于虾鳃,严重时体表、附肢、眼部都呈绒毛状,淡黄色,虾常伏于池边或在水面打转。 病因:此病主要发生在池塘水质不洁,含有机质多的水体中。 防治方法: 1、改善水质条件,投喂优质新鲜饵料,促进对虾脱壳。 2、用25-30ppm福尔马林处理12小时。 八、畸形病 症状:虾体弯曲、畸形。 病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高,水质污染严重。 防治方法: 1、保护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水温。 2、用EDTA-Na25—10ppm处理水。 南方渔民网编辑:黄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