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对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热带养殖种类。该虾能容忍不同梯度的盐度突变,耐低盐能力比斑节对虾强,经过驯化可在淡水中生存;对高温的忍受极限可达43.5℃,但对低温的适应能力稍差。一般适应范围20-38℃,在低温16-18℃之下亦可持续低成长,长时间15℃以下停止摄食,最适合之养成水温为22-35℃。该虾对抗低氧和耐饥饿能力也很突出,其最低耐溶氧值为1.2ppm,并且可以在完全停食的情况下存活30天左右。 一、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与自对虾的健康养殖 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自1970年在厄瓜多尔取得成功后,便迅速成为美洲地区最主要的养殖对虾种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先生于1988年引迸该虾进行养殖亦获得成功,证实了该虾的上述优良性状。但由于一直未能解决苗种的大批量生产问题,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人工养殖产业。1998年下半年我国华南地区通过港台商人大量引进南美白对虾亲虾和幼体进行养殖,华南一些地区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开始超过传统养殖的斑节对虾,其养殖效益也明显超过斑节对虾,成为区内新兴的最具前景的养殖对虾种类。 华南地区的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除传统的半集约化土塘养殖外,新建的虾场主要采取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开发的"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适合于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集约化养殖,该系统无论在虾池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还是在养虾技术和管理方面部与传统的养虾技术显著不同,打破了传统的养虾理论和技术模式,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在南美白对虾与斑节对虾健康养殖申的应用。 1、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工程设计与建造 1.1水源过滤处理与贮存系统 水源的过滤处理是预防病害发生的第一步,也是该系统最关键的部分。应根据选址虾场及其海滩的自然条件采取"井式"或"贮水池式"过滤处理及贮存系统。采用“井式”过滤系统一般是直接在海滩上建造"过滤海水井",直接提取过滤海水用于对虾养成和苗种培育。而采用"贮水池式"是提取经初步过滤后的海水蓄存在贮水池中,经“贮水池”进一步处理后再用于对虾养成和苗种培育。该系统工程设计的关键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水量供应,对于一般的集约化养殖场而言,其日供水量以不低于全场用水量的十分之一为宜,当然供水量越大越好。例如,设计一个养殖面积为100亩,单池面积为10亩的集约化养殖场,日供水能力应达到24小时灌满一口池的要求。 1.2高标准膜底池塘 底质污染和老化是影响对虾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标准膜底池塘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虾池的底质污染和老化问题。它的设计关键在于:无论是任何底质的池塘,都应以光洁的工程塑料膜来铺底。目前,国内佛塑股份经纬公司生产的养殖专用防渗膜具有良好的价格性能比,是铺设高标准膜底池塘的理想材料。以前在“高位池”建造过程中,采用"薄膜加沙覆盖"的办法来建造池塘,虽然短期内解决了池底污染的问题,但是时间一长,特别是经过2-3造养殖以后、采用“洗沙”的方法,难以彻底消除池底的污染,从而导致不得不采用大量消毒剂来消毒池底,既增加了成本,又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为高标准池塘设计的第二个关键是中央排污系统和管道化进排水系统的建造。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必须配备大量的增氧机,在增氧机搅动水流的作用下,可以使虾池的污物(残饵和粪便)向虾池中央集中,然后通过设置在池中的排污管道排出池外。因此,中央排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虾池的随时排污,从而保证虾池的水质。进排水系统,特别是进水系统的管道化可以防止有害藻类的滋生和杂物通过渠道迸人虾池,有利于病害的预防。为了充分发挥虾池增氧机和中央排污系统在适时消除虾池废物中的作用,虾池一般设计成圆形池或形圆角池,其中圆形池效率最高,但会浪费部分土地,方形圆角池有利于节约土地但排污效率不及圆形池。为了便于管理,高标准膜底化池塘的单池面积以0.5-0.7公顷为宜。 1.3养殖废水无害化排放系统 目前对虾养殖的废水基本上是未进行任何处理就排入了大海,特别是一些发病死亡的虾池是连同病死虾一起将废水排人周边的大海,因而造成“一池发病,众池遭殃”的局面出现,许多地区一旦有一个虾场发病和排水,其他虾场接着就被传染而大面积发病。另一方面,对虾养殖生产中长期以来使用大量抗生素和消毒剂,这些药物也是随同虾池废水的排放而直接进人大海,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养虾废水的无害化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其次是要采用理化方法(如过滤、沉淀、吸附技术)截留虾池的废物,特别是固体废物,再用生物净化(如海藻净化、大型植物净化)处理技术处理后再排人大海,从而防止虾池废水造成沿岸水体(特别是内湾)的富营养化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2、采用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养虾技术管理 2.1虾苗管理技术 虾苗的健康状况和带病与否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虾苗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采用健康培苗方法培育出的虾苗,同时对于有关病毒的带毒状况亦应进行检测,以保证放养的虾苗健壮无病。由于对虾病毒,特别是造成对虾大面积暴发死亡的白斑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水源传也主要采用中草药等对环境无害的药物进行处理。 2.5对虾品质管理技术 虽然高产是本技术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但本技术并不一味片面追求高产,而是将优质作为本技术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尽量根据虾塘的具体情况,找到产量和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对虾品质管理方面首先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大规格的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商品对虾。同时,注重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用洁净化生产工艺,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对虾生产。在本技术推广的示范点中,生产的商品对虾无论是南美白对虾还是斑节对虾均达到50尾/公斤左右的标准规格。 3、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应用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 3.1应用效果 过滤海水防病养虾技术自1999年初首次进行大规模示范应用以来,经过2000年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现已直接推广应用约100公顷。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应用,单造产量普遍达到4.9-6吨/公顷、最高达到10.5吨/公顷,收获规格40-50尾/公斤、单造产值30-60万元/公顷,养殖周朝75-100天;在斑节对虾养殖中应用,单造产量达到4.8-6.0吨/公顷,最高达9吨/公顷,收获规格40-60尾/公斤,养殖周期90-120天,单造产值达25-80万元。 3.2推广应用前景 由于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首先克服了水源带病这一关键问题,有效地预防了白斑病等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生和彻底地预防了敌害生物的危害,大大地提高了病害控制的有效性和对虾养殖的成功率,使多年困扰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二,该技术在充分应用全人工配合饵料、高效机械增氧系统的基础上,创立了采用廉价防渗膜和具有中央排污系统的“膜底养虾池”,从而彻底解决了虾池底质老化和污染残留的问题;第三,该技术采用生态制剂和适时换水调控水质,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虾池水质稳定的问题。病害预防、底质处理和水质问题约有效解决,使困扰对虾养殖多年的几个技术关键取得重大突破。因此,该技术系统可望成为今后对虾集约化养殖的首选模式。另一方面,过滤系统和膜底池塘不仅在对虾养殖中可以应用,而且在其他海洋生物和淡水鱼虾养殖中也具有通用性。因此,为解决水源污染和池底老化问题采用这一系统进行淡水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的集约化养殖将很快成为现实。水源净化处理和膜底池塘的应用有可能给整个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4我国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对虾养殖的良种化问题 目前我国养殖的对虾种类很多,世界三大对虾优良养殖种类--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我国都有养殖,但是没有良种,因此良种选育问题是对虾养殖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良种问题解决不了,对虾病害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中国对虾是温带性种类,虽然该虾全人工繁殖容易,但耐高温能力较差,在华南地区经过几年养殖后,其养殖性状和养殖效益不如斑节对虾,目前在华南已很少养殖。斑节对虾虽然目前仍是华南的主养种类,但是该种亲虾培养不易,长期以来依靠从东南亚进口野生亲虾,亲虾带病问题难以控制。南美白对虾经过近两年的养殖,无论在养殖性状和养殖效益方面都优于斑节对虾,而且该虾能够全人工繁殖。国际市场非常广阔。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必须考虑对虾的国际市场问题,必须生产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优质对虾产品,如果仅仅从国内市场出发,甚至只考虑华南市场,将难以避免前几年虾价大起大落的局面出现。因此,作者认为从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华南地区应首选南美白对虾作为对虾良种选育的对象。在此方面,湛江既有优良的自然气候优势,也有良好的产业优势,在我国南美白对虾良种基地和集约化健康养殖基地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龙头作用。 4.2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问题 我国虽然有约20万公顷(300万亩)的对虾养殖池,但我国对虾养殖的单产却很低,目前的年产量不足20万吨,单产不到泰国的一半,未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效益。虽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开发新的虾池,有助于对虾总产量的提高。但是,能作为虾池开发的海滩资源,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期望将美丽的海滩都开发为虾池来养虾。对虾养殖业发展到今天,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和效益。因此,我们要像农业上改造“中低产田”一样,花大力气改造我们的“老化虾池”,也就是对老化虾池实施集约化改造。若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要,在实际上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目前的集约化养虾技术已可以将单造产量提高到10吨/公顷,年产20吨/公顷。华南地区有约3万公顷的虾池,年平均产量才0.3吨/公顷,平均单造产量0.15吨/公顷。通过集约化改造,平均单产提高一倍,仅华南地区就可达到我国对虾的历史最高产量(约20万吨)。可见,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4.3对虾病害控制与养殖环境修复问题 对虾病害的流行已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这些年来的虾病防治技术研究,着重放在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上,由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是病毒性疾病,几乎是一种“无药可医的绝症”。因此,药物的滥用,不仅未能有效防治对虾的爆发性病毒病,反而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外对于对虾产品的检验将会越来越严格,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和残留不仅危及对虾养殖本身,甚至会危及整个对虾养殖产业。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对虾病害的控制,"以防为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严格限制有关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加强养殖污水的管理,有效恢复养殖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