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鲴(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又名沟鲶、河鲶,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主要淡水鱼类,近些年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引种养殖。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首次从美国引进,目前南北方均有养殖,而且发展较快。斑点叉尾鮰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美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加工好的成品和半成品在西欧、日本等地均较畅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而其养殖前景看好。然而一些常见疾病却严重影响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斑点叉尾鮰常见的肠道败血症、柱形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等细菌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养殖者提供帮助。 1肠道败血症(又称斑鮰爱德华菌病) (1)、病原病原菌为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ictaluri)。 (2)、流行情况这种病的危害性很大,在美国已成为斑点叉尾鮰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该病可以影响所有规格的斑点叉尾鮰,它是影响苗种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夏季和冬季罕见,春秋季是发病高峰期,当水温在18—28℃时往往会发生。但是,在这个水温范围之外也可能发病,只不过病程发展得稍微慢一些。当放养密度过高、饲养池中有机物质和底泥过多、饲养设施不良时均可诱发该病,导致斑点叉尾鮰大量死亡。E·ictaluri在池水中可存活8d;在底泥中,18℃时可存活45d,25℃时可稳定存活90d以上。这就是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时此病会反复发生的原因所在。 随着鱼的大小、水温、发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病鱼早期摄食不好,身体不平衡,尾巴向上露出水面慢慢地游动。严重时头朝水面,尾下垂,呈“吊水状”。受刺激时无规则游动,通常会发疯似地旋转。急性感染的病鱼,体表出血(多出现在头部的颔、眼眶周缘、腹部、体侧或鳍的基部)。随着病情的发展,体侧表皮损伤将进一步形成开口小溃疡,眼睛突出,鳃片灰白、肿大。慢性感染的最主要特征是位于两眼之间的颅顶中部被腐蚀成一个洞,俗称“头上洞穴”病。病鱼通常腹部肿胀,突眼,体腔内通常有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肌肉、内脏和体腔内壁会有淤血,肛门红肿,脾和肾常肿大,肝通常有白色的坏死组织覆盖在上面。从患病和将死的鱼体中分离致病菌,以血浆琼脂在30℃下纯培养24h后,可以分辨出这种菌。几乎所有的E.ictaluri都具有血清学的同源性,因此,一些血清学手段,如荧光抗体和免疫酶技术均可以用于肠道败血症的诊断。 2柱形菌病(又称柱状屈桡杆菌病) (1)、病原病原菌为柱状屈桡杆菌。该菌是一种腐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以分解有机物为生,并不需要鱼做宿主。 (2)、流行情况柱形菌病是斑点叉尾鲴养殖中第二常见的细菌病,在一年中较温暖的月份均会发生,特别在晚春和初秋,其暴发与很多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当池水水质恶化,有机物和钙含量过多时,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增加,就可能引发该病。所有淡水鱼几乎都能感染柱形菌病。柱状屈桡杆菌的不同株系可感染不同的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并且致病力不同。 (3)、症状因病菌感染部位不同而有多种表现,如烂鳃、烂身体等。一般病症为: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皮下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性败血病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鳃部损伤的特征是:开始在鳃丝末梢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而后逐步扩展到基部。内部感染往往跟着外部感染,但内部感染也可能在外部损伤出现前就出现了。内部感染柱状屈桡杆菌的鱼通常体内很少显现出该病的症状。 3出血性败血症(又称出血性腐败病) (一)、病原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二)、流行情况疾病暴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中的嗜水气单胞菌超过一定的质量分数,环境突变和鱼的体质下降等均能引发该病。此病多发于春季和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有急性和慢性死亡两种类型,急性型来势猛,呈暴发性,有明显的死亡高峰期,死亡率较高;慢性型则死亡缓慢,无死亡高峰期,日死亡率不大,但死亡有时持续一个月左右,导致累计死亡率较大。 (三)、症状病鱼多聚集在塘边浅水区,呆滞抽搐,呈环状游动,停止摄食,不怕声响。急性死亡的鱼,其症状为整个头部严重充血,各鳍基部充血明显,体表灰白,有圆形稀疏溃疡(皮肤、肌肉坏死),眼球突出。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慢性死亡的鱼,其症状有两种,一种为病鱼两眼球周围充血明显,各鳍基部严重充血,头顶部呈现一块明显的白斑;另一种为病鱼腹部膨胀,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肠内无食物,而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该病主要危害斑点叉尾鲴成鱼,鱼种也可发生此病。 4烂尾病 (一)、病原病原体为嗜纤维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二)、流行情况通常是在池塘淤泥过多,水质不好,施用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操作不慎引起鱼体受伤等诱因存在时,才会感染发病。此病与国外资料上介绍的“柱形病”相似。主要发生在100g以下6.0—15.0cm的鱼种饲养阶段。发病季节一般在每年春秋季和初冬,天气多变、水温20~25cC左右易发病,水温低于15℃时病情可自行减轻,但来年春季又会复发,引起鱼死亡。 (三)、症状发病早期,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分支,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随着溃烂面的扩大,还可继发大量水霉。剖解可见肝脏、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或只有少许食物,肠道壁充血,心脏水肿,部分鳃丝溃烂。 5其他上述几种常见的细菌病给斑点叉尾鲴的养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制约着其养殖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菌病同样危害着斑点叉尾鲴的健康。比如最近在四川、重庆等地区出现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鲴,呈流行性、暴发性地发生的一种疾病。病鱼主要表现为体表褪色,腹水,鳃及全身内脏器官特别是肠道有败血症症状,肝脏及肾脏水肿,中后肠出现明显套叠。光学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严重水泡变性,严重的呈气球样变性,几乎不见正常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水泡变性,有大小不等的液化性坏死灶出现。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传染快的特点,因此应注重预防,尽量减少应激因子的刺激。当发生该病时,应该及时诊断和治疗。本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使用效果证实,该病原菌对新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唑啉和氧氟沙星等都很敏感,若能及时使用,一般1—2个疗程后即可控制该病。 6结语近几年,我国斑点叉尾鲴养殖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养殖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但各种疾病已成为严重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其中半数以上的损失是由细菌性传染病造成的。 在斑点叉尾鲴的养殖过程中,以下因素是导致鱼病发生,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1)部分养殖户为减少成本,忽略了对鱼病的预防,往往等到发病时才开始用药治疗;(2)因误诊而用错药或没有对症治疗;(3)养殖密度过大,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恶化,机械损伤;(4)一些不常见的新病的暴发等。只要做好预防工作,管理得当,合理用药,由前三种原因造成的损失是可以减少的。而对于新病,由于其病原不清楚,发病机理不明,一旦发病往往给养殖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抗菌素能够治疗斑点叉尾鲴的细菌性疾病,但前提是需要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目前的斑点叉尾鲴细菌病往往是由多种病原菌或细菌和寄生虫混合感染而引起的,治疗时应分清轻重缓急,先对症治疗,再对因治疗,并采用联合用药、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近来,很多细菌对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一些传统的化学药物虽然有效,但因危害人类健康已经禁用。我国的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力开发新型渔用中药是渔业发展的一大前景。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严重水泡变性,严重的呈气球样变性,几乎不见正常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水泡变性,有大小不等的液化性坏死灶出现。 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传染快的特点,因此应注重预防,尽量减少应激因子的刺激。当发生该病时,应该及时诊断和治疗。本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使用效果证实,该病原菌对新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唑啉和氧氟沙星等都很敏感,若能及时使用,一般1—2个疗程后即可控制该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