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毒性出血病 病原:从病鳖的腹甲皮层、肺、胃和咽喉粘膜中检出直径35~39nm,外无囊膜包的球形病毒,可能是嵌杯样病毒属(池信才等,1998)。 症状:病鳖脖颈肿大,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口咽部充血或糜烂。胃、肠、食道空无食物,胃肠壁透明、水肿、有的胃肠有血块凝结。大部分病鳖的肝、肾、脾和心脏等器官无明显异常。腹甲有的出现出血斑,有的苍白无血色。不愿入水,常爬在岸边和晒台上引颈呼吸(池信才等,1998),与日本学者报道的具病毒性的“鳃腺炎”病(后称螺旋病)及“出血病”的症状很相似(川崎义一,1998)。流行: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6~10月,稚鳖和幼鳖比成鳖严重。 预防:①加强水质净化、消毒。②流行季节及其之前,用鳖保或饲得佳、强壮素、力宝灵等营养保健剂拌饲料口服,提高鳖体抗病力。③注射疫苗。 治疗:①强毒净0.8~1×10-6(或三氯异氰脲酸5×10-7),24~36h换水排污后泼洒生石灰20~30×10-6,后根据病情反复处理数次。②菌毒散3~5×10-6泼洒或菌毒散5g(煎汁)+病毒灵2g/kg饲料,口服7~15d。③白底康ⅰ号(早期)或ⅱ号(中、后期)按饲料干重的1%~3%添加,混匀饲喂,连用7~10d,依病情,ⅱ号药可连用2~3个疗程。 2 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 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关系密切,单独感染病毒,鳖并不一定死亡,但腹甲灼白无血色。单独感染细菌可引起红底板病,并导致死亡。先感染病毒,继感染细菌,可出现白底板症状,并引起死亡。先感染细菌,继感染病毒,会开始出现死亡和红底板症状,往后,原来的红底板会转变为白底板(叶巧真等,1999)。且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的某些症状与上述的病毒性出血病和下述红脖子病的症状又有相似之处,也有并发和继发的可能,故诊断时须十分谨慎。 病原:①病毒性:类呼肠弧病毒(红底板)和类腺病毒(红、白底板共有)(叶巧真等,1999);类似核糖核酸病毒(红底板)(张其亚等,1996);类嵌杯样病毒(出血病,但可能也与白底板有关联)。②细菌性: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迟钝爱德华氏菌。③综合中毒症(陈信忠等,1998)。 症状:红底板病鳖腹甲局部或整片充血、溃疡、出血。口鼻充血、出血、脖子红肿充血。内脏器官充血,呈败血症。肠空或有瘀血块,便血。白底板病鳖体表通常完整无损,腹甲灼白。解剖无血,肌肉苍白无血色,内脏器官大多呈失血状。肠充血或苍白,内有血或瘀血块,便血(叶巧真等,1999)。 流行:白底板病在福建主要危害越冬后的成鳖,其死亡率高达80%。春、夏、秋季节无加温的温棚外养殖期均可发生此病,但以越冬后刚出温棚的成鳖发生较多。此病发生时间较长,低水温时可存活较长时间,水温在30℃以上时死亡率剧增(池信才等,1998)。 预防:参见病毒性出血病 治疗:(1)红底板病:①加强水体净化、消毒,强毒净8×10-7或有机氯等消毒剂和海中宝、优泥旺、生石灰交替泼洒。②鳖康素ⅱ号15~20×10-6或痢特灵3~10×10-6或土霉素40~60×10-6药浴24~36h。③鳖康素ⅲ号5克+立可壮4g/kg饲料,口服5~10d。④菌毒散3~5×10-6(煎汁)药浴12~24h,连用3~5d或按饲料的1%~2%抖料饲喂,经煎煮效果更佳,连用5~7d。菌毒散3~5×10-6+鳖康素ⅱ号5~10×10-6泼洒效果更好。⑤鳖康素ⅲ号5g+病毒灵2g+菌毒散5g/kg饲料,连用7~15d。⑥白底康ⅰ号,按饲料干重的5%~10%添加,混匀饲喂,连用7~10d。 (2)白底板病:在治疗红底板病的基础上(祛邪扶正)采用白底康ⅱ号(扶正祛邪、调理滋养,促进造血机能恢复)治疗。按饲料干重的1%~3%添加,混匀饲喂,10d一疗程,依病情,可连用2~3个疗程。 (3)综合中毒症:①注意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的搭配使用,以保证营养的均衡。②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c,可辅助治疗中毒、贫血和创伤愈合。③采用具有解毒、杀菌、健胃补脾、化瘀、补血扶正等功能的中草药拌饲料口服,如马齿苋、车前草、生姜、大青、黄芩、穿心莲、地锦草、铁苋菜、乌蔹莓等。 3 红脖病和“鳃腺炎”病 最初,将由细菌引起的红脖子病与疑由病毒引起的“鳃腺炎”病分别看待。近年已在患红脖子病的病鳖中分离到病毒,故在有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中,上述两病划归为同一类疾病。 病原:①病毒性:弹状病毒(翁少萍等,1996)、红彩病毒(陈在贤等,1998)。②细菌性:嗜水气单胞菌(杨臣等,1998),温和气单胞菌(黄印尧,1995)。 症状:红脖子病:脖颈粗大、发红,有的周身水肿,同时还拌有红斑、腐皮等病症。有的还有口、鼻出血现象。肝脏有的呈土黄色,有的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膀胱积水。胃、肠粘膜呈明显的点状或弥蔓性出血。 鳃腺炎病: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腹甲上有出血斑。发病后期还可见口、鼻流血。解剖可见:①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瘀血;②鳃腺呈红色,糜烂程度较轻,胃部和肠道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本病最显著的特征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刘建雄等,1997)。有的学者又将鳃腺炎病分为出血型、失血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这样与上述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甚至病毒性出血病症状又混在一起了,似是一症多病,即多种病原或病因都可出现红、白底板,甚至鳃腺炎。 流行:红脖子病以成鳖及亲鳖为主,流行季节:长江流域3~6月,北方7~8月,可持续到10月中旬。鳃腺炎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生长期,主要对“台湾鳖”危害大。流行季节,5~10月,水温25~30℃之间,发病最为严重。预防:参见病毒性出血病。 治疗:①水体与体表消毒参见病毒性出血病和红底板病。②鳖康素ⅱ号5~10×10-6+菌毒散(煎汁)3~5×10-6泼洒。③鳖康素ⅲ号5g+病毒灵2g+菌毒散5g(煎汁)/kg饵料口服,连用7~15d。④重病鳖隔离治疗:注射庆大毒素15~20×104u/kg体重,注射速度不可太快(会引起休克),注射后不要立即放入水中,待恢复活动力之后,方可放入浅水中。 4 白斑病和白点病 日本学者将真菌类感染的疾病称“白霉病”(毛霉病),而将细菌类感染的疾病称“白斑病”。国内学者一般将真菌类感染的疾病称“白斑病”,而将细菌感染的疾病称“白点病”。近年,国内学者也在患白斑病的病鳖体内分离到多种致病性细菌。 4.1 白斑病病原:毛霉菌目、毛霉科、毛霉菌属等霉菌。症状:鳖的四肢、颈部、裙边等处出现白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一块块白斑状或白云状的病变,病灶部位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在水中观察白斑较为明显,但肉眼不易见到菌丝体,镜检时可见。欲进一步诊断,在培养霉菌用的培养基内培养患有毛霉病的鳖甲边的片断(为了防止其它的细菌类的发育应撒些抗菌药),如果在30℃培养24h,在培养基上发育成黑色的菌丝就可以断定了。此外,往往在病鳖体内还可以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 流行:稚鳖易发此病,且死亡率高。四季均可流行,以4~6月最多。此菌同水霉菌一样喜水质清新无藻类生长的水环境。 预防:稚鳖下池前先把水质培养好,使池水呈嫩绿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cm。一般用生石灰清塘可培植藻类减少此病的发生。购进稚鳖以5~10×10-6孔雀石绿浸浴20~30min。 治疗:忌用抗菌药物,因霉菌对一般抗菌药物不敏感,反而将水中的其它细菌杀死,而助长霉菌生长,促进病情的发展。①用3×10-6孔雀石绿水溶液浸泡2h。②先用10×10-6的漂白粉溶液浸泡病鳖30min,然后将水放掉。再用20×10-6孔雀石绿溶液浸浴20min,或以白斑处染上蓝色为准,但时间不能过长。③用100×10-6福尔马林和2×10-6孔雀石绿全池泼洒。④白斑病与白点病并发症,除用孔雀石绿消毒鳖体外,可用10×10-6磺胺类药物浸洗48h,忌用土霉素等口服。⑤每千克饲料添加维生素e5~10g或以富含维生素b的食母生6片(3g),拌饲料投喂,连续15d。 4.2 白点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腹甲、背甲、裙边、头、颈、四肢出现粟粒大小的淡黄色和白色斑点,病灶不向体外突出或隆出体表。用指甲稍推,能挤出白色内容物,带奇臭味,去痂可见酪样物,有时还可见豆腐渣样物。严重时白点扩大,边缘不整齐,似有溃烂现象。肠道发红、肝和脾脏肿大。带口感染,周围有腐烂的增生物,不能愈合。 流行:患病的主要是稚、幼鳖,6g以内个体占多数。发病季节6~10月,本地种系的苗和泰国等境外种系的苗,都会发生此病。 预防:稚鳖脱壳后,应放在水盆中暂养,暂养用水一定要经过消毒。下塘后加强水质管理。用强毒净或有机氯等泼洒消毒和生石灰挂袋,并每10d左右用海中宝1.5×10-6泼洒,消毒、净化水质。用立可壮3g+鳖用多维2g+鳖保10g/kg饲料,口服预防。 治疗:①换水排污后,用强毒净8×10-7泼洒,或优碘素2×10-6泼洒4h后追加痢特灵5~10×10-6,浸浴24~36h。②或高锰酸钾2~5×10-6泼洒,换水后优碘素2×10-6泼洒,4~6h后追加甲鱼白点消5~10×10-6。③消毒灵3~5×10-7泼洒,两天一次,连用2~4次,后以生石灰25~30×10-6或海中宝1.5~3×10-6泼洒。④鳖康素ⅴ号4g+立可壮3g+鳖保10g/kg饲料,口服,连用5~7d。 5 疖疮病和穿孔病 疖疮病与穿孔病密切相关,长期不愈还会并发腐皮病。其病原相似,可归并一起讨论。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新氏菌(黄印尧,1996)。 症状:初期,鳖背甲有白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或斑块,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霉等真菌。取出水面观察,可清楚地见到白点或白斑无菌丝状物,是因细菌感染背甲色素消退所致。进一步发展,背甲上可见白色疮痂(疖疮),周围有血渗出,挑开疖疮或自然破溃后,下面是个孔洞。流行:是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幼鳖影响较大,一旦发病,1~2星期内就可死亡,死亡率可达30%~50%。多发生于5~7月高温期和8月份后加温饲养的鳖群。 预防:饲料中添加鳖保、鳖用多等营养保健制剂。水质出现恶化迹象时,及时换水排污,并用强毒净或有机氯或二氧化氯消毒,投入优泥旺、海中宝、生石灰、保池宁等改良水质和底质。 治疗:①发病池经换水排污后,用强毒净5~10×10-7或消毒灵、即时杀、二氯海因等消毒剂泼洒消毒。根据病状重复数次后投放优泥旺、保池宁、海中宝、生石灰等改良水质。②饲料添加鳖康素ⅴ或ⅲ号5g+鳖保10g+鳖用多维2g/kg饲料,连服7~10d后改用立可壮4g+鳖保10g+菌素散5g(煎汁)/kg饲料,连服10~15d。③病重后,清除患部内容物后用鳖康素ⅲ号10~15×10-6或1%~1.5%利凡诺或20×10-6痢特灵浸浴30min,再涂抹红霉素软膏。 6 出血性肠炎病 近年出现一些消化道病变为主的疾病,尽管各地病名不同,如胃肠炎病,胃肠道出血病,胃肠道穿孔病、消化道溃疡出血症,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等,但其中病原多与细菌性有关,一般性病理变化也与动物出血性肠炎病相似,故暂称为出血性肠炎病。 病原:以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为主,但也不排除有病毒性、寄生虫性病原和其它病因的可能性。 症状:肠胃充血发炎,局部或全部呈现鲜红色,胃、肠内有白色透明或乳白色的胶状发臭的液体或有暗红色液体流出或充满凝结的血块,肠粘膜弥烂。肝脏土灰色或黄色,有的镶嵌有0.1~0.2mm颗粒状小白点或有出血斑。肾、脾有充血感和肾脏颜色变淡。肺呈紫黑色。鳃腺肉红色、糜烂、咽喉充血发炎。腹部有点状出血。生殖器官充血,有的雄鳖生殖器外露。 流行:稚幼鳖、成鳖、亲鳖均有发生,对稚幼鳖的危害更大,流行季节5~8月,高峰6~7月。 预防:注意水体消毒和饲料中添加具调理胃肠、助消化、增食欲、提高饲料效率和预防胃肠炎的药物,如利胃散、必乐肥、饲得佳和立可壮等。 治疗:①水体消毒:用消毒灵0.8~1×10-6或即时杀1×10-6泼洒,7d后用40~50×10-6生石灰调整水质,15d一次。②体内消炎:选用下列方法之一:①鳖康素ⅲ号5g+欧罗肥10g+菌素散5g/kg饲料,7~10d。②鳖康素ⅲ号5g+病毒灵2g+菌素散5g/kg饲料,7~15d。③鳖康素ⅴ号4g+立可壮3g+鳖保10g/kg饲料,5~7d。④鳖康素ⅲ号5g+立可壮4g+必乐肥1g/kg饲料,3~5d,改用立可壮3g+菌素散3g/kg饲料,7~15d。⑤鳖康素ⅲ号(或ⅰ号)5g+利胃散1~2g+必乐肥1g/kg饲料,5~7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