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的池塘养殖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有着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因而给苗种生产带来巨大商机。许多育苗厂家利用对虾育苗池从事刺参的人工育苗,可是因为许多条件的影响,产量一直不是很稳定,给刺参的养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我们将刺参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亲参的采捕及蓄养 1.夏至前后,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个体较大、无伤,性腺饱满的亲参。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高温,可选择在早晨或晚上运输。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蓄养的水温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18℃。亲参的培育密度不要超过30头/平方米。每日按亲参体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饲料。蓄养的时间以1周左右为宜,如果捕到性腺发育整齐、成熟好的亲参,当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二、产卵与受精 目前,刺参人工催产方法一般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和阴干流水刺激法,诱导产卵的方法能否生效,关键在于性腺的发育是否成熟。根据刺参自然产卵的习性,产卵应选择在晚7时~10时进行,发现亲参活动频繁,并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会排放,此时,值班人员要立即将它捞出,放入另池,不久雌性亦排放。待亲参排放结束后,将亲参捞出,此时要反复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三、幼体培育 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培育池密度控制在0.5个/mL左右。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单胞藻类的投喂量分别为小耳幼体1万细胞/mL,中耳幼体1.5万细胞/mL,大耳幼体2万细胞/mL,如单胞藻类不足可搭配投喂一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ppm~20ppm(鲜重),海带草发酵液每天投喂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喂量6ppm~8ppm(干重)。在生产中要通过镜检刺参幼体胃的饱满程度而加以调节,一般胃区内有1/2饵料即可。 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刺参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一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依靠换水来改善水质,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3~1/2。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每隔1小时用翻水板上下翻动池水1次。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20℃~25℃,一般每隔3天~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彻底干净,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后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内。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四、稚参的采集和培育 当幼体20%~30%发育至樽形幼虫时,即可投放稚参采集器。采集器一般使用波纹板框架或塑料筐。附着基投放前要用0.5‰氢氧化钠浸泡1天~2天,然后用水洗去药物,洗刷干净后放入饵料池中接种底栖硅藻。底硒硅藻附着的多少直接影响附苗量,因为稚参在这一时期摄食力较弱,如果附着基上没有足够的饵料,稚参变态率和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经过10天~20天的培养,附着基上面附着一层底栖硅藻,此时即可投放使用,投放密度为80片/平方米~100片/平方米,成60°角或45°角斜放,以便投喂时承接饵料。 稚参采集的密度不要过大,根据各育苗池的条件一般为0.5头/cm~1.0头/cm。体长2mm以前的稚参,以附着基上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也可以投喂一些单胞藻类,并逐步增加光照强度,使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得以繁殖。随着稚参的生长,要及时补充新的底栖硅藻及鼠尾藻磨碎液,当稚参体长达2mm以上时,可完全以鼠尾藻磨碎液为饵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20ppm~30ppm。 稚参培育采用流水方法来改善水质,一般每天流水4次~6次,每次1小时,每天的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2~3倍,并在水温较高时增加流水量,此时要注意稳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当小于3.6ppm时稚,参会出现病态,当小于1.0ppm时稚参会大量死亡。由于投喂时间过长,育苗后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参的倒池,并视情况进行稚参的筛选,并分期出池,以利于个体小的稚参迅速生长。 五、病害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桡足类伤害和溃烂病。桡足类除了可以与稚参争夺饵料和生活空间外,猛水蚤还能用发达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参,若其大量繁殖会使稚参数量锐减。溃烂病主要是幼体受伤导致细菌感染所致。 病害要以防为主,附着基使用前要严格消毒,培育期间要始终保持水质的清新,发现桡足类要及时杀灭,具体的方法是施入1ppm~2ppm的晶体敌百虫,经过3小时~5小时后再大量换水。在培育池中,每隔3天~5天施入1次土霉素2ppm~3ppm能有效防止细菌的蔓延,减少溃烂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