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高产技术

2024-11-1 13:0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8| 评论: 0

摘要: 一、稻田养鱼概述(一)什么叫稻田养殖稻田养殖是种植业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陆生资源的复合利用。传统稻田养鱼是利用水田既种稻又养鱼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其大规模 ...
一、稻田养鱼概述

(一)什么叫稻田养殖

稻田养殖是种植业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陆生资源的复合利用。

传统稻田养鱼是利用水田既种稻又养鱼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其大规模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粮食购销价格的放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进的不断深入,稻田养鱼由传统的稻鱼兼作为主发展到目前以挖田筑塘养殖为主,即大田养殖模式。

(二)稻田养鱼的综合效益

1、生态效益。稻田养鱼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鱼类能充分利用杂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微生物等。稻田的害虫大都在近水面繁殖,鲤、鲶等鱼类可直接摄食这些害虫。一方面,鱼类的摄食和活动能疏松土壤,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与发育,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藻;另一方面,鱼类的粪便、残饵转为肥料,有利于水稻生长。可见稻和鱼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有着天然的互利共生关系。

2、经济效益。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水稻增多。据专家测定,一般开挖沟坑面积占5-10%,但由于实际上采用沟边密植,发挥了边际优势以及稻鱼共生优势,水稻的产量一般能增加5%-15%。

二是获得鱼产品。近年来随着高标准稻田工程的建设,集约化养鱼水平的提高,以及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比重的增大,渔业效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三是节省化肥、农药、用工等。根据《2001年常山县大田水产养殖增收增效研究与推广》项目的统计结果表明,稻田养鱼比单一种植水稻可节约三分之二的化肥和农药,特别是水稻病虫害的大量减少,可生产优质的绿色无公害的稻米。

3、社会效益。利用稻田套养鱼类,可以节约耕地,扩大稻田利用指数,同时,稻田养鱼又培肥了地力,增加了农民生产的后劲,还可养活水田蚊蝇的危害,美化、净化环境。

总之,发展稻田养鱼以鱼补稻,提高了稻田效益,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见。

二、高标准稻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实践表明,稻田工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养鱼产量和效益,要实现高产高效,就必须在稻田中建设相应的田间工程,这也是解决稻田养鱼与稻田施肥、施农药及晒田等诸多矛盾的技术要求,在我市近年来,以大田养鱼为主,田间工程要求更接近标准池塘养殖要求。

(一)稻田的基本条件

适合稻田养鱼的田块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水源充足,以地表水灌溉为好,水温、水质适合鱼类生长需要,地势平坦,注排水方便,不受旱、涝影响,PH值在6.8-8.2之间。

2、土壤以粘土、壤土为好,因为它具有较高保水力和保肥力。

3、养鱼的田块面积以3—5亩,大田养鱼可以适当再大些。

(二)田间工程设计与施工

1、工程设计与施工时间:一般在翻地后,灌溉前完成。

2、田埂加固:一般要求田埂加高50-60厘米。加高到80厘米。大田养殖要求池深达到2.0-2.5米,水深1.5-2.0米,坡比1∶3.0-1∶3.5,堤面宽以2-3米为佳。养殖河蟹、鲶鱼、乌鳢等还要修筑防逃设施。

3、开挖鱼沟、鱼坑。鱼沟、鱼坑是稻田中较深的地方,是鱼类栖息活动的场所,也是夏季高温时鱼类避暑的地方。同时,开挖鱼沟、鱼坑也有利于定点投饵以及在收获时排水捕鱼。

(1)鱼沟。鱼沟是鱼类生活和进出鱼坑与稻田的通道。一般在距田埂3-5米远处挖一圈环沟。要求宽40厘米,深50厘米以上。田埂大的中间还可多挖几条沟,鱼沟面积占和田面积3-5%。

(2)鱼坑。设在上水线一侧,以利于水体交换,面积一般占5-10%,深度1.5米左右。

(三)稻田工程模式

1、鱼坑式。是在稻田内按田的面积的一定比例开挖鱼坑,面积占5-10%。

2、塘田式。即大田养殖。按池塘的标准设计水深、产量等。连片基地或园区要按池塘养殖模式,布置进、排水系统和电力、道路等配套设施。每1.5亩塘应配7.5千瓦增氧机一台。

3、沟池式,即在上水线一侧开挖长方形水池,深1.5米,坡比1∶1-3,开挖面积占田间面积5-8%,池与田交界处筑一高20厘米,宽30厘米小埂,总开挖面积占田面积的10-15%。

(四)防逃设施的设置

稻田注排水口应分别设在相对的两个角的田埂上,有利于水体交换。注排水上一定要夯实,并设置拦鱼栅,以防逃鱼及野杂鱼进入。拦鱼栅材料可选竹蔑、金属丝、塑料等编织而成,一般宽90厘米,高80厘米为宽,孔目0.2厘米左右。

还要注意汛期防逃,可在田埂四周设置防逃网,高出田埂50-60厘米,深入土中10-20cm。

三、稻田养鱼的苗种放养

(一)放养种类;根据稻田的资源田间和养殖的季节特点,应选择适应性强、草食或杂食的鱼类为主。目前稻田养殖在养殖工艺技术、养殖工程进行了改革创新。引进了池塘高产精养技术和特种水产养殖技术,饲料的品种逐渐的增多。主要品种有:青虾、罗氏沼虾、珍珠、河蟹、彭泽鲫、谈水白鲳、罗非鱼、乌鳢、泥鳅、草鱼、鳊鱼等。

(二)苗种规格

稻田养鱼的苗种规格,应满足在一个生产季节或饲养期内达到高商品规格要求,一般比常规池塘或水库养殖规格稍大些,即20尾/公斤以上。

(三)放养时注意事项

一是放养时首先要考虑水温,特别是塑料袋运输的苗种,应先将之放在稻田水中浸半个小时,然后再拆袋放苗种。

二是待稻田中化肥、农药或清塘用药的药效消失后放鱼。

三是鱼种入池前要浸洗消毒。可用食盐(每50千克水用盐1.5-2.0千克)浸3-5分钟,以杀死鱼种体表病菌。

四是宜在晴天天气进行并注意检查鱼田设施,防止逃鱼。

(四)种放养模式

稻—鱼模式;主要可分为稻鱼兼作型和稻鱼轮作型。

藕—螺(泥鳅)模式:在藕田中套养田螺、泥鳅等,施放有机肥,辅助设施部分精料。

大田精养模式:改稻田为鱼池,引进池塘精养技术和各特优新品种养殖技术,进行高产高效养殖。

四、施肥和投饲

(一)肥料施用方法

1、无机肥的使用,一般要求氮磷比2-1∶1,以碳氨、过磷酸钙、尿素最常用,有机肥的使用,应先进行发酵、熟化,如堆肥、沼气肥、发酵粪肥等。

2、肥料应主要在鱼种放养前施放,饲养期间施肥以水的透明度为依据。透明度大雨50cm,每亩施有机肥50kg-70kg或尿素3kg-4kg和过磷酸钙4kg-5kg,透明度少于30cm,不施肥料。

(二)投喂技术

稻田养殖的投饲必须实行“四定”原则。

1、定质:饲料一定要质地优良新鲜,适口性好,不霉变腐烂,营养丰富无毒害。

2、定量:一般日投饲饲料为鱼体重量3-5%,饲料为鱼体体重的20-30%,以投后3-4小时吃完为度,投饲还要根据水色,无气,鱼类活动变化灵活掌握。

3、定时:一般日投2次,即每天上午7—8小时和下午3—4小时各一次,如以配合饲料养鱼,最好适当增加一天的投饵次数,提高饲料利用率。

4、定位:精饲料、颗粒饲料的投喂应搭建食台(主要指大田养殖),一般每1—2亩池搭一个食台。

五、日常管理

(一)水质控制

水质控制是以提高水中溶氧量,减少耗氧量和氨氮含量为中心,是通过控制水体透明度来实现的,一般透明度控制在20-25厘米,高温季节可控制在30-40厘米。

(二)巡田巡池

巡田巡池主要是观察饵料利用情况、水质好坏、注排水拦网是否破损、鱼类活动情况,有无病情等。

(三)鱼病防治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彻底清田清池消毒,放养半个月,田池内积水7-10厘米,用生石灰75-100公斤,溶化后全池泼洒,如带水则按平均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公斤,溶化后全池泼洒。

2、鱼种放养后消毒(同前)

3、水体消毒,4-10月,是鱼类生长和鱼病流行季节,每半个月按每亩1米水深计用生石灰15-20公斤,或漂白粉650克等进行消毒。

4、食场食台消毒,每隔1-2周,用生石灰5-10公斤或漂白粉150-200克,兑水溶化后泼洒食物食台周围。

5、发现鱼病麻药即使诊断和治疗,做到对症下药,并捞去死鱼,减少投饲,控制病情蔓延。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