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蟹种鉴别蟹苗幼体经过10天左右,即蜕皮变成幼蟹。同期蟹种个体差异也许会很大,有的达50克,有的只有5~10克。雌蟹腹部没长圆,雄蟹大螯绒毛稀少,性腺尚未成熟,这种蟹种有饲养价值。如雌蟹腹部呈圆形,全部遮盖,而且绒毛多,雄蟹步足刚毛发达,大螯绒毛丛生,则这种蟹无饲养价值。总之亲蟹的选留应以肢体健全,壳硬,体质肥壮,重量以100克以上的青壳蟹为主。个体大,体质肥的亲蟹在交配后抱卵量大。在选留亲蟹的时候还应注意雌雄比例,尽可能雌性多于雄性。选留亲蟹的时间最好在立冬前后,亲蟹选好后,将雌雄蟹分开放在淡水池精心饲养。
2.亲蟹的养育亲蟹暂养池一般朝南向阳,饲养池面积大小视饲养亲蟹多少而定,一般以667米2左右为宜。水深1米以上,池底泥质为好,可放养亲蟹250~500千克。为了防止放养亲蟹爬逃,在池塘四周用水泥混凝土筑高40厘米以上的防逃墙,并在墙顶部盖向池内伸出15厘米左右的檐,墙角呈圆弧状,绝不可成直角或锐角,池塘进出口处要设防逃网,以防河蟹攀爬出逃。为了提高亲蟹人工饲养成活率,蟹池四周或中央垒上土埂,池底和四周种植水生植物,以利亲蟹穴居、栖息。亲蟹的暂养密度为1~2只/米2为宜。雌雄蟹应分池暂养,以便在开始交配前选亲蟹时任意选捕所需要的雌、雄亲蟹数量,也可避免暂养期间的互相干扰。亲蟹放养之前,水面应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在水温10℃以上时,可给亲蟹每2~3日投喂1次饲料,温度较高些,可多投喂一些。水温8℃以下时,可少喂或停喂。饲料的种类包括小鱼虾、蚕蛹、蚌肉、.动物内脏、谷物、莱叶等。投饵量尽量满足亲蟹需要。为了保证水质清新,每月要冲水2~4次,以保证水中溶氧充足。若水质太肥或恶化,要及时换水。为了防止外逃,必须每天巡塘。
亲蟹的体质是影响促产率、怀卵量,以及胚胎和幼体发育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冬季的培育管理。
3.人工半咸水促产孵化人工半咸水的配制需要选择好的淡水水源,一般以未污染的大水面的水库或湖泊的水质较好。人工半咸水所需的食盐,一般采用海盐,其它盐类全部采用工业用原料。人工半咸水的配制分为粉碎、溶解、搅拌、沉淀(过滤)等几个步骤。配好的人工半咸水应沉淀1~2天,由于加入了各种盐类,水质很快澄清,透明度可达1米左右,pH为7.5~8.5,这时的人工半咸水已可使用。
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上旬,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通常河蟹的交配都在土地上,因为河蟹习惯于穴居生活,泥质池底比水泥池底更为适宜。室外交配池人工半咸水的深度应为0.5~0.6米,池深1~1.2米,面积15米2左右。池周筑有土埂,以便在夜晚诱捕抱卵蟹和观察胚胎发育情况。为防止河蟹外逃,可用竹箔围圈,或四周彻砖墙。
当2~3月份水温在9~12℃时为亲蟹交配的适宜时期,此时应将淡水暂养池的亲蟹送入交配池。时间太早水温低,不利促产,太晚亲蟹性腺出现退化现象,对促产不利。亲蟹只要有盐度的刺激,即发情和交配产卵。雌蟹一般转入交配池后7~15天即大部分怀卵,抱卵率达95%以上。雌雄配组以3:1或2:1为宜。15天左右雌蟹基本上可全部怀卵,此时为防止雄蟹继续交配,造成雌蟹伤亡,应及时把雄亲蟹捞出,留下怀卵蟹精心饲养。
孵化期间对水质成分要严格要求,如主要成分不能满足,盐度和温度骤变,都会引起流产或胚胎坏死。
4.幼蟹的培育
幼蟹的质量鉴别:
(1)看体色:刚出水或离水时间不太长的幼蟹,背甲以青灰色为好。如离水时间太长,喷洒水气不及时,造成体内严重失水,使背甲壳色呈浅微黄色为劣。
(2)看活动:当气温在4℃以上时,幼蟹爬行活跃,运动自如、活泼,翻了身的蟹能及时翻正过来。若气温较低,捕获的幼蟹一离水多呈休眠状态,当将幼蟹放在手心中预热2分钟或放在温水中,幼蟹很快便苏醒过来开始爬行活动,这种幼蟹质量是好的。
当河蟹的受精卵绝大部分透明时,表明幼体已临近孵化出膜,这时需将抱卵蟹从室外交配池移入室内育苗池。移入育苗池的抱卵蟹在1~2天内全部孵化。室内育苗池应需要掌握水中的溶解氧、温度、密度、饵料、水质和水流等关键因素。水中溶解氧应保持5毫克/升以上,水温要求18~25℃,养蟹池水温在20℃为宜,蟹苗成活率高;若水温高于20℃,则成活率降低。蟹苗入池时,蟹苗箱内水温与养蟹池水温温差不要超过2℃。养蟹池要保持浅水(水深10~30厘米),微流水,无敌害。
河蟹的蚤状幼体允许密度为每平方米数十万只。河蟹蚤状幼体从第一期开始就有趋光性和溯水性,因此,池的四周不要有集中的强光照,以避免局部过度密集造成死亡。而涓涓细流则有助于蚤状幼体溯水运动,如流水方向由上向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幼体太多地沉聚于底层。另外,还要注意各类氮盐的污染指标,特别是亚硝酸盐,对蚤状幼体生长发育影响十分敏感。同时也要防止在育苗池中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花。
饵料的投喂应根据蚤状幼体食性转换的特点。第一期蚤状幼体阶段应混合投喂浮游藻类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的浓度分别为每毫升水中5万~30万个和1~5个。第二期蚤状幼体阶段不再投喂藻类,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随着蚤状幼体的发育进展,卤虫的个体和投喂浓度要求相应增大。第三期和第四期蚤状幼体对食物需要更为强烈,当饥饿时会发生蚤状幼体自相残杀和吞食现象。掌握适口的饵料是提高蚤状幼体成活率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育苗过程中的关键。
蚤状幼体在培育过程中要经过5次蜕皮,约需1个月左右变成大眼幼体,通常称为蟹苗,已能适应淡水生活。饲养蟹苗的单细胞藻类主要有绿藻和硅藻二类。其中常见的有绿藻类的扁藻、盐藻和硅藻类的三角褐指藻、菱形硅藻等。单细胞藻类可直接在养殖池中培育,使单细胞藻类达到10万个细胞/毫升以上时开始放养。另外,轮虫和卤虫都是蟹类早期良好的饵料,都具有生长快、生活周期短、适应力强、容易培养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