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如何养殖优质蟹

2024-10-29 13:5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11| 评论: 0

摘要: 池塘养殖优质蟹,除了选好水域、塘址,合理规划,设计蟹池,搞好防逃设施外,还必须抓好以下六个关键技术。  一、清塘消毒。结合冬季干池修埂,清除过多的淤泥,留淤10厘米左右,并冻晒10—20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 ...
池塘养殖优质蟹,除了选好水域、塘址,合理规划,设计蟹池,搞好防逃设施外,还必须抓好以下六个关键技术。

 

 一、清塘消毒。结合冬季干池修埂,清除过多的淤泥,留淤10厘米左右,并冻晒10—20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除杂除野,消灭病菌,改善底质。

 

 二、种植水草、移植螺蛳。水草,螺蛳是河蟹极好的天然饵料,尤其是水草,更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所在,“养好一塘蟹,首先要种好一塘草”。种植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水深控制在20厘米左右,种植的品种主要是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也可设置一些水花生带,保证水草的覆盖率达70%左右,可起到遮荫、增加栖息场所的作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鲜活螺蛳200—300公斤,让其自然繁殖、增殖,其幼小螺蛳壳薄肉嫩,是幼蟹的适口的天然饵料,同时又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三、蟹种放养。蟹种放养要做到“三适”、“一暂养”,即适当的密度、适中的规格、适时放养,暂养后放养。蟹种选择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蟹种,要求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无病无伤,尤以当地池塘培育的蟹种为宜,每亩放养量在500—600只。放养的规格以100—200只/公斤为宜,规格过大,第一次蜕壳困难,损伤较大;规格过小,则生长基数不大,影响上市规格。放养时间,一股在2月底至3月份,若放养过早,则越冬过程中伤亡大;过迟,水温上升,部分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蟹种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放养前,先在池中设置一块“暂养区”,其暂养时间长短,视水温和池中生长情况而定,暂养面积占放养面积的1/5左右。

 

 四、饲料投喂。洞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在做到基础饵料的培植基础上,要积极做好人工投饲工作,并坚持“四定”、“四看”的科学投饵方法和“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早晚各投一次,投饵量以1—2小时吃完为宜,并经常检查食场,及时调整投喂量。在放养初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是新鲜小鱼,螺蚌肉等,逐步增加投喂植物性精料,如小麦、玉米、豆粕等,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少投植物性精料,增加投喂青粗饲料,如南瓜、马铃薯等,进入养殖后期(河蟹促膘增重阶段),则增加植物性精料和动物性饵料,保证河蟹吃饱吃好。在全年的投饲管理中,重点要把好两头蜕壳关,精心投喂适口性、营养性饲料,以确保河蟹成活率和大规格河蟹的上市率。

 

 五、水质调节。水是养殖的根本,水质调节是池塘养蟹又一重要环节,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水位控制,一般水深保持在0.5—0.8米,养殖中期气温偏高,水深控制在1.2米左右,有利于降低水温,促进河蟹的生长;二是勤换水,一般7—10天换一次水,高温期间,每天注水10—20厘米,3—4天换一次水,换水时,采取先排后进的方法;三是调节酸碱度。7—10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每亩用量10—15公斤,保证水体的ph在7.0—8.5之间,同时又可增加水体中钙的含量,淀清和净化水质;四是不定期泼洒“活性酵素”(每亩用量在0.4—0.6公斤),以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六、蟹病防治。河蟹的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采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防治,主要使用的药物有生石灰,甲壳净、河蟹多维、生物制剂、中草药等,增强河蟹体质,消毒水体,控制和防止细菌病和病毒病,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把病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