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水温趋于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水体上下自然对流交换好,总体溶氧量提高,适合鱼类生活、生长,是鱼类进一步生长发育,积累脂肪,准备越冬的阶段。要加强水体、追肥、投喂、防病、轮捕等管理,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浮游生物饵料,同时为吃食性鱼类增加精料,促进生长发育和脂肪积累。
一、改善水体环境。首先是保持稳定水位。一般10天左右换水1次,将原池水放出1/3~1/2,再加注新水保持稳定的水位。其次是改良水质。用复合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以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过高等因子对水体造成的危害;根据水色确定需要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培肥水质;必要时可在傍晚或清晨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增氧,以防缺氧;每隔15天~20天,每亩池塘水深1米用生石灰15㎏~20㎏化浆全池泼洒1次,或用700g~1000g漂白粉全池泼洒1次,改善池塘水体环境。保持水质为茶褐色或绿褐色,并且在一天中有浓淡变化,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呈微碱性,溶氧量高,饵料生物丰富,易消化,水质“肥、活、嫩、爽”。
二、追肥培肥水质。追肥用量及次数,由水质情况决定,宜采用量少次多的追肥方法。追肥时水温以20℃~30℃为好,这个温度范围最适合浮游植物的繁殖。追肥时应选择有阳光的晴天,在上午9时至下午2时追完,这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比较强,肥料能较快地被吸收利用。最好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追肥方法,以促进好气性细菌的繁殖,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一般追施粪肥是每亩每天追25㎏~50㎏,或隔天追50㎏;化肥是每亩每次追尿素3㎏~4㎏,或碳铵5㎏~7㎏,或氯化铵4㎏~6㎏,或过磷酸钙4㎏~7㎏。化肥不得与碱性肥料和渔药同时使用。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cm~35cm,水色呈黄绿色或褐绿色。
三、投喂催肥增膘。秋季水温适合鱼类生长,投喂量和投喂次数要相应增加,饲料质量要相应提高,促进催肥增膘,以提高摄食性鱼类体质、产量,增强鱼体抵抗力,提高越冬成活率。鱼的日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应根据其大小、水温、水质和饲料种类不同而不同。鱼苗和鱼种阶段,代谢强、生长快、肠道容量大,投喂量大些,日投喂配合饲料量为鱼体重的4%~6%,成鱼为3%左右。每隔一周要调整1次投喂量,应根据鱼的体重增加而增加。成鱼日投喂2次~3次,鱼种日投喂3次~4次。每次投喂时间应控制在40分钟以上,让绝大多数鱼吃饱。坚持“四定”投喂,尽量多投喂专用配合饲料,或选择鱼喜欢摄食的饲料。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四、轮捕控制密度。选择在晴天、鱼不浮头的黎明前后轮捕。这时轮捕对池鱼的影响最小,又能及时将捕起的鲜鱼供应上市。轮捕前一天应停食或减少投饲量,切忌为增加上市鲜鱼的体重而大量投喂精料,轮捕要求操作细致、熟练、轻快,捕后需要及时冲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轮捕可稀疏池鱼的密度,缓和鱼类在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存空间上的矛盾,解决密度过大对群体增长的限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
五、预防治疗病害。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投喂工作,注意水质变化,改善水体环境,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做好免疫和药物预防,对健康鱼种注射或浸浴疫苗(菌苗)进行免疫,在疾病流行季节进行鱼体药浴,全池泼洒药物,投喂药饵,食场和工具消毒等预防措施。对发病鱼类要确诊治疗,对病、死鱼要集中掩埋,使用的工具用药物消毒处理,或在太阳光下暴晒,防止病源生物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