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鱼种体小而娇嫩,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脆弱;加之这个阶段食性转化,而消化系统的构造与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差,而此时生长快,营养供需矛盾突出。若不采取科学养殖方式,满足它们的生长需要,就会出现大量死亡。采取以下养殖方式,可显著提高鱼种存活率和养殖效益。 1、主养一种,合理搭配。传统养殖方式是以多品种混养为主。从生产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方式因各自的食性不同,造成吃食不均,存活率较低,一般为40%左右。还容易出现个体生长差异,加剧了不同鱼种之间生存竞争压力,抑制了正常生长,养殖产量不高。 我们经过连续多年的试验,以一个品种为主,放养量占90%以上,同时根据不同鱼种的食性和栖息水层,搭酉己约10%的其它鱼种,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具体放养数量与搭配品种如下: ①主养夏花草鱼:每亩放养0.4—-0.5克的草鱼种12000—15000尾,搭配白鲢800—1000尾、团头鲂500—800尾。如果草鱼种规格较大,超过0.6克时,放养量按比例减少20%—25%。除团头鲂外,白鲢规格应小于草鱼。 ②主养团头鲂鱼种:团头鲂的放养量与草鱼种基本相同或略高于草鱼,搭配异育银鲫1000尾、白鲢1000尾占这两种鱼的规格均应小于团头鲂。 ③主养鲫鱼种: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鲫鱼品种较多,这里仅以异育银鲫为例,作一介绍。异育银鲫在夏花阶段生长较快,据试验,在水温22℃以上时,平均体重0.756克的夏花鱼种,10天内可长到2.4克,20天体重超过5克,净增重近6倍。放养量过大则很快出现密度制约效应。因此,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培育技术、出塘规格综合考虑。当年养成商品鱼的,以稀养为好,一般每亩放养量为10000尾左右,搭配少量团头鲂和白鲢,总数控制在12000尾以下,经过30天的强化培育,体重可达到10克,转入商品鱼养殖;如养成冬片鱼种,密度可高一些,每亩放养量为20000尾。 ④主养白鲢鱼种:白鲢属肥水性鱼类,密度可以适当高些。一般每亩放养20000—25000尾,搭配少量青鱼和草鱼种,其规格可大于主养鱼种。 ⑤主养青鱼和鳙鱼:这两种鱼在夏花阶段食性相同,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且生长速度都特别快,如体重1克的鳙鱼、青鱼,在食料丰富和稀养的情况下,40天体重可分别达到400克和210克。因而放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6000—8000尾为好。搭配少量团头鲂。 在鱼种投放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主养鱼种放养5~7天后再放养搭配鱼种,以免搭配品种对主养品种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在同池中尽可能地选取规格较大的鱼种放养,以保证鱼种优良生长性能;三是谨防混入鲤鱼苗。这是因为鲤鱼苗争食能力强,在同等规格和同样的养殖条件下,鲤鱼比其它鱼生长速度高出近10倍(夏花鱼种饲养85天平均值),不仅对主养鱼生存构成威胁;还搅动底层泥沙,破坏水质。生产实践中,因主养池中混有少量鲤鱼苗而遭致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四是严格消毒和培肥水质。放养鱼种前池塘一定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注水1.4—1.6米,施足基肥,每亩施有机肥200kg、尿素15kg、磷肥3kg,培育大型浮游动物,使夏花鱼种入池后有丰富的天然食料。 2.饲、肥结合,强化喂养。根据夏花鱼种食性转变期的生理特点,改进喂养方法。一是投喂足量的优质饲料。要保证夏花鱼种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饲料蛋白质含量应达到30%以上。饲料配方比例为:鱼粉15%、豆饼40%、麻饼30%、小麦粉15%。将上述饲料混合均匀后加水揉成软硬适度的饲料团,投在食料台上。投喂量以1.0—1.5小时吃完为准,并逐渐增加投喂量;二是视水质肥瘦及时追肥。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搭配少量有机肥,这样既可增加溶氧含量,又能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强化培育20天,使夏花鱼种规格达到5克以上。此时,已基本具备成鱼的食性,经过2—4天的“训食,”,使绝大多数幼鱼养成浮到水面抢食的习惯,即可投喂直径2毫米的全价颗粒饲料。 3.及时分池,促进生长。夏花鱼种经过一段时间强化喂养后,个体生长较大,如不及时分池,往往会出现密度过大,生存环境恶化而抑制生长,而降低成活率;还会因个体生长差异,部分个体较小的鱼因摄食不足生长缓慢,体质瘦弱而死亡。因此,及时分池疏稀密度,保持种群个体均匀,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途径。用鱼筛把个体较大的鱼种筛出,进行专池培育,也可将规格较大的鱼种放养到密度较低的成鱼池中喂养。拉网过筛操作要轻巧,以防擦伤鱼体,感染疾病。 4.搞好防病,减少损失。夏花鱼种的病害防治主要是抓好以下方面:一是鱼种投放时须用食盐和敌百虫混合、液(100kg水加3kg食盐和5g敌百虫)浸泡7—10分钟,杀灭鱼体上的细菌和寄生虫。采用这种鱼体消毒的防病方法,不仅药物用量少,而且效果好;二是定期泼洒石灰溶液和经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质条件,为鱼种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三是加强渔用工具的消毒,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