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好前期消毒预防技术:
鱼种消毒。鱼种放养时进行严格的消毒,使鱼种不带有病菌和寄生虫入塘。一般可用3%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用20ppm高锰酸钾浸洗20分钟;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ppm浸洗10-15分钟,具体浸洗时间应视水温高低、药物浓度、鱼种体质而定。同时,放养的草鱼种一定要坚持注射“三病”灭活疫苗。
做好饲料、肥料、工具和食场的消毒。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过期腐烂变质或带菌不洁饲料。有机肥应经发酵消毒处理后才使用,特别是高温季节,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粪肥,最好用无机肥调节水质。食场是鱼类吃食的地方,要坚持定期进行消毒预防。一是每个食场用漂白粉250克(一次)兑水溶化后,泼在食场四周,三天为一消毒期;二是用漂白粉(每袋100-150克)或硫酸铜(每袋50-75克)每个食场挂3-6个进行消毒。三是用新鲜桉树枝叶、松枝、苦楝树枝叶等扎成捆,浸挂在食场水体中效果甚佳。
鱼病流行季节做好药物预防。鱼类病害发生一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季节性,尤其是4-6月和8-9月两个季节,一个是水温逐渐上升,各种细菌、寄生虫通过冬眠开始孳生繁殖;一个是白天水温高,夜晚水温低,昼夜温差大造成水温突变易发鱼病。因此,应根据不同季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适时轮流使用不同的杀虫药物(晶体敌百虫、C(B)型灭虫灵、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鱼用灭虫灵等)可杀灭水体和鱼体的各种寄生虫。
二是4-5月开始,采用灭虫抑菌相结合,灭菌主要药物有杀灭海因、暴血停、百毒清等,同时还应根据发现的不同情况内服中草药(大蒜、三黄粉等)或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鱼用杀菌药物(菌毒煞星、四病克星等)。
三是坚持使用生石灰。从每年5月初开始,每月用生石灰每亩1米水深用15-20公斤(结合实际视水质情况最好20天一次),既可杀灭一些细菌,又可调节水质,是预防鱼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鱼类的生病与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关键在于体质是否健壮,体质好就不易生病,体质差不但易感染疾病,患病后不易治好,而且死亡快、损失大,因此,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掌握好放养密度和混养品种的搭配。根据主养品种的不同,注意品种搭配的数量和放种层次规格,使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鱼类,在生活空间、饲料利用和其他生活条件方面起到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做到合理密养。如:主养罗非鱼的鱼塘,除了适当搭配滤食性鳙、鲢鱼外,还应适当搭配肉食性鱼类(淡水白鲳、鲶鱼、乌鳢等)。
推广使用投饵机进行科学投喂。除了坚持做到常年“四定”投饵,保证各个养殖阶段都有适口足量的优质饲料让鱼吃饭饱吃好外,要提倡青精结合和使用投饵机适量投喂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配合饲料。这样一能便以及时观察鱼的吃食、生长情况;二是满足鱼类生长营养需要;三能充分提高饲料利用率,避免水质污染。
要掌握水质调节技术:
鱼塘清整。每隔3年左右必须挖取过多的塘底淤泥,有条件时最好对鱼塘进行暴晒。平时应勤捞草渣、清除杂草污物等,减少池中耗氧和有害生物及病菌的孳生。
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和中草药。微生物制剂和中草药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对水质无污染,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如抗病毒的板蓝根、大青叶;抗细菌的黄连、大黄;抗寄生虫的苦楝树枝叶等,还有活水素、降硝氨、养水宝等微生物制剂,能清除水体中氨氮及硫化氢等有机污染物,还有调节水体酸碱度,增加溶氧,净化水质作用。
掌握看水技术。养鱼就是“养水”。水色的好坏对养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晚应勤巡塘,认真观察水质变化以及肥度和鱼的摄食情况等。鱼塘排灌水要方便,夏秋季节一般7-10天左右一次排出原塘老水,加注10公分左右的新水。同时,发现不良水质应及时进行处理,对瘦水型鱼塘,可在晴天的上午9时左右,用无机肥(氮、磷2:1),视情况连续数天,每亩每次施肥7公斤全池泼洒。也可用肥水素每亩1米水深用60-80克,稀释500-1000倍后全当均匀泼洒。水质过肥或者老化时要大量排去池中老水,同时加注新水进行换水,不能换水的鱼塘可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等及时处理,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