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水体透明度越大越好。
精养池塘要求水质清新,但不是透明度越大越好。水体透明度是水体肥瘦的一种表现。透明度越大,说明水体越瘦,水中浮游植物越少,光合作用也越弱,池塘中溶氧含量就少,鱼会经常出现缺氧或低氧状态。一般养殖池塘的透明度应保持在20-40厘米,超过40厘米时就要适当施加肥料。
误区二:增氧机只在缺氧时或晚上开。
增氧机是池塘精养必备的设备之一。有的养殖户认为增氧机就是缺氧应急用的,一般不开或根据经验只在晚上和养殖后期开。其实,增氧机的作用除增氧外,还有搅水、曝气等作用。等到缺氧时再开增氧机为时已晚,会大大影响鱼的生长。而且增氧机的增氧作用有限,其增氧能力远远小于光合作用和风力增氧。在晴天中午,水深2米以上的池塘氧跃层现象十分明显,此时开启1台1.5千瓦叶轮增氧机1小时,就可使3亩池塘水体上下层溶氧均匀,整个水体保持较高的溶氧水平,从而可大大缩短夜间开增氧机的时间。此外,阴雨天气及早开启增氧机可防鱼类浮头。
误区三:消毒越勤越好。
定期消毒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消毒周期越短、药效越大越好。定期消毒会不断杀灭水中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如果不注意调节水质就会造成池养水域微生态环境失衡,使鱼类排泄的废物得不到有益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在水体中沉积,为养殖埋下隐患。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和鱼体情况确定消毒时间,在消毒后要及时调节水质,少量施肥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的微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为鱼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
误区四:饲料蛋白含量越高越好。
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是衡量饲料营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蛋白质含量越高饲料质量越高。不同食性的鱼类,其饲料蛋白营养有不同的标准。过高的蛋白质含量鱼类代谢不了,便会向水体排泄更多的有机废物,既增加成本,又造成对水环境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