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培育大黄鱼的寄生虫病及防治

2024-10-20 12:04|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2| 评论: 0

摘要: 一、本尼登虫病:病原:本尼登虫Benedeniaseriolae。属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多钩亚纲、分室虫目、分室科、本尼登虫属。虫体呈椭园形,背、腹扁平;长度一般为5.4~6.6mm,最长者可达11.6mm,宽度一般3.1~3.9m ...
一、本尼登虫病:病原:本尼登虫Benedeniaseriolae。属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多钩亚纲、分室虫目、分室科、本尼登虫属。虫体呈椭园形,背、腹扁平;长度一般为5.4~6.6mm,最长者可达11.6mm,宽度一般3.1~3.9mm。身体前端有一对前吸盘;后端有1个园盘状后吸盘,具窄边缘膜,有7对边缘小钩和3对形态各异的中央大钩:肠具分枝,后端不汇合。虫体用后吸盘固定位置在宿主体表上作伸缩运动,有时前后吸盘同时附在幼苗皮肤上,身体不断左右摆动,有时前后吸盘交替固着作尺蠖样移动。

 症状和病理变化:本尼登虫寄生在鱼苗的背、腹部皮肤和鳍条上。虫体不但吸食宿主的上皮细胞、粘液和血液,其后吸盘大钩还会钩、撕宿主的表皮和肌肉,造成组织损伤。鱼体受刺激后,粘液增多,急躁不安,常往网壁碰撞摩擦。严重时,身上鳞片脱落、尾柄肌肉充血发红、溃疡,甚至烂尾。病苗漂浮水面、游动无力、不久下沉死亡。水面出现少量死亡时,箱底往往沉积大量死苗。

 流行情况:鱼苗一下渔排即可被感染。水流缓慢,水质较肥的海区发病率高。病原体对宿主无专有性,美国红鱼和黑的秋苗也受其侵害。多为单纯感染。秋苗体小皮嫩,抵抗力弱,对本尼登虫极为敏感。1尾幼苗只要被1个虫体侵袭,就足以致其非命。寄生多时,1尾全长5cm的幼苗身上竟有7个以上虫体。治疗不及时,可在短时期内造成大量死亡。9~11月为主要的流行季节。

 诊断:需用显微镜检查诊断。 预防措施:鱼苗下排即可挂兰、白片进行驱虫、消毒兰片为杀虫1号,白片为农康宝1号。3m×3m×3m的网箱,选一对角挂,每个网鱼挂兰片1个+白片1个。兰、白片同装一网袋,挂水下30cm处。挂4~5天,停4~5天。坚持间断性挂片预防效果好。治疗方法:同预防方法,但兰片用药量需加倍才有效。如有溃疡、烂尾,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溃疡灵5g+大黄鱼多维10g,拌匀投喂,连续3天,效果更佳。

 二、锚首虫病:病原:锚首虫Ancyrocephalus。属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多钩亚纲、指环虫目、锚首虫科、副似锚首虫属。虫体呈扁平长片状,长度不到2mm;前端有3对头器,4个呈方形排列的黑色眼点;口在眼点附近;二分支肠具盲端,末端不相连;1个园形后吸盘与前体部分区分明显,中央3对大钩,不具联结片,边缘7对小钩;虫体用后吸盘固着身体在宿主体表作蚂蝗状伸缩或尺蠖样爬动。 症状和病理变化:锚首虫多寄生在鱼苗的背、腹部皮肤上,鳃和鳍条上很少见。其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本尼登虫病。

 流行情况:常与本尼登虫、刺激隐核虫共同侵袭同一宿主。多为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同本尼登虫病。 

诊断与防治:同本尼登虫病。

 三、刺激隐核虫病: 病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又称海水小瓜虫。属纤毛门、动基片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成熟个体直径达0.4~0.5mm;全身体表披均匀一致纤毛;胞核为念珠状,一般为4个,少数个体5~8个。纤毛幼虫前端尖细,当其冲破包囊在水中游泳时,遇到鱼体就附着上去,钻入皮下组织形成白色膜囊:虫体在膜囊内不断缓慢旋转,有时又似未装满水的橡皮水袋向四周作不定向蠕动。

 症状和病理变化:刺激隐核虫多寄生于鱼苗的鳍条和鳃上。虫体以宿主组织为食,逐渐生长发育。由于虫体不断转动,从而刺激宿主组织形成白色膜囊。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苗身上有白点。严重时,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游动迟缓,终因鳃组织严重破坏窒息而死。

 流行情况:常与本尼登虫、锚首虫共同侵袭同一宿主。多为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同本尼登虫病。 诊断与防治:同本尼登虫病。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