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人工鱼苗技术要点

2024-10-20 11:33|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37| 评论: 0

摘要: 一、适时转换饵料仔鱼前期的开口饵料关、仔鱼后期的饵料系列转换关以及稚鱼期的鳞片生长阶段,鱼苗死亡率高,是苗种培育的三个主要危险期。仔鱼2日龄稍开口,5-7日龄卵黄囊和油球先后吸收,处于从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 ...
一、适时转换饵料仔鱼前期的开口饵料关、仔鱼后期的饵料系列转换关以及稚鱼期的鳞片生长阶段,鱼苗死亡率高,是苗种培育的三个主要危险期。仔鱼2日龄稍开口,5-7日龄卵黄囊和油球先后吸收,处于从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的混合营养阶段,是仔鱼的主要危险期。此时仔鱼从生理生态上发生与摄食、运动相关的器官发育的急剧变化,完成从卵黄营养转入外界摄食的新老机能转变,这期间,饵料的大小、密度和质量与仔鱼器官发育的不协调会导致仔鱼大量死亡。因此,除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外,及时投喂适口、营养、易得的饵料,尤为重要。褶皱臂尾轮虫大小适合仔鱼混合营养期吞食,适宜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轮虫经15000000-20000000个/ml的小球藻和轮虫专用营养强化剂强化12小时后,以8-10个/m1的密度投喂,4-5日龄后维持3-5个/m1的密度;11-14日龄仔鱼摄食与运动器官仍在继续发育,轮虫已不能满足仔鱼的生长和营养的需求,是仔鱼存活的又一危险期。应及时转换饵料系列,增投营养强化的卤虫幼体0.5~1个/ml。鱼苗发育至稚鱼期,体长达12.0-15.0mm时正是生长鳞片阶段,易死亡。需加强水质管理、投喂DHA含量较为丰富的桡足类;桡足类经60目筛绢过滤后,每天每万尾投饵30-50g,一天投喂5-6次,并且每3-5天交替施0.00000l氯霉素或土霉素一次,以预防微生物滋生,降低稚鱼期死亡率。

二、适时分池培育中后期鱼苗相残,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除投饵不足外,鱼苗培育密度大、个体差异悬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观察,残咬现象出现于稚鱼期以后,15.0mm以上个体尤为明显。残咬时大个体鱼苗因吞不下去小鱼苗而同归于尽。至39日龄发现部分鱼苗体弱,游动能力差,分散仰游于水面下,死亡率增高。后采取分池稀养、加大换水量等办法,鱼苗体质恢复较快,分出的鱼苗生长速度、活力明显优于原地,死亡率降低。因此,鱼苗发育至稚鱼期后,体长在12.0-15.0mm时应适时分池培育,将密度降到10000尾/立方米以下。分池可于夜间用光诱,带水操作;条件允许的话,还应移池(倒池)培育。三、生物饵料的DHA营养强化轮虫和卤虫是海水育苗过程中重要的生物饵料。通常海水鱼苗需要从饵料中获得高级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其主要有两种:二十碳五烯酸(20:5n-3,简称EPA)和二碳六稀酸(22:6n一3,简称DHA),这两种脂肪酸是海水鱼苗维持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物质,轮虫和卤虫中EPA和DHA含量很低,必须进行营养强化提高其含量。1.轮虫的营养强化根据仔鱼所需轮虫的投饵量,选择大小适宜的容器,加入15000000-20000000个/m1的小球藻液,被强化轮虫的浓度控制在300-500个/m1;水温22.O-24.0℃,适量充气。每立方水体加轮虫专用营养强化剂50DE微囊15m1,于烧杯中以5-10倍海水搅匀加入强化容器内,强化培养12小时后投喂。2.卤虫幼体的营养强化 容器中加入砂滤海水,卤虫幼体放入密度控制在100-200个/ml左右,每立方水体加卤虫专用营养强化剂50DE微囊30m1,充气、强化6小时左右投喂。生物饵料经DHA营养强化后,使仔、稚鱼期鱼苗生长健壮,摄食能力强,集群环游;鱼苗抗病能力强,避免了发生营养缺乏导致的仔鱼膘异常膨大症。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