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是分布中国沿海的大型海产蟹类。由于海区捕量逐年减少,加上巾场需求加快,产品紧缺,现将三疣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池塘混养技术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 池塘大小以10亩左右为宜,滩面储水深度在1.5厘米左右,滩底四周有0.8米左右深沟,土质为泥沙质,进排水方便,水源无污染。 二、池塘改造 每年收捕结束后进行晒池,捞取中心沟污泥,池底滩面翻耕10~20厘米,冬晒时修理闸门、拦网,在排水处增加一弧形排水拦网,有利于水体交换和保存虾幼体。 三、清池 放苗前一个月进水30厘米,加生石灰每亩150千克浸泡数天后冲洗干净,也可用每亩150~200千克生石灰浆泼池底,做到泼洒均匀,注意中心沟用量要多些。 四、生物饵料培养 放苗前10天进水60厘米,施氮肥(尿素)20毫克/升,使池水显黄绿色,有条件的可投放活低值贝类,均匀播入池底,作为活体备用饵料。 五、苗种来源 梭子蟹苗种选购:目前普遍进行土池繁育梭子蟹苗,其苗种来源广,质量比较好,一般选购土池培育的Ⅲ期以上的稚蟹,有条件的也可购买海区的自然稚蟹。如果选用每千克3000只左右规格的蟹苗,放养量为每亩2000只;如果是选择2000只左右规格的蟹苗,则放养量为每亩1000~1200只:规格为50克左右的则放养量为每亩500只。苗种的近距离运输一般用蟹苗专用箱,加入适量浸泡锯末,距离较远则采用泡沫箱加冰降温运输,温度逐渐控制在15℃左右,由于梭子蟹易脱水,运输时间越短越好,并防止阳光直射,远距离运输苗种采用尼龙袋带水充氧。海区捕捞的自然幼蟹,采用底铺沙土的有水容器,常交换水体并遮荫,采用这种方法,幼蟹互残少,成活率高。在苗种放养时将死、伤、病苗剔除,有条件的则专养雌蟹,以提高成活率和养殖商品价值,减少剔除雄蟹的麻烦。 脊尾白虾苗种来源:脊尾白虾的苗种一般采用池塘自繁的方法取得。从这几年的生产实践看,基本上掌握了最佳放养亲虾的时间。过去脊尾白虾往往依靠池塘自然野生苗,苗源多少往往不是人为控制,因此,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同时也带来病害的传播。前些年,一味追求早放苗,让脊尾白虾在池中早繁殖,用池中养殖虾进行二次繁育以减少投资成本。然而,由于近几年虾类的病害较多,脊尾白虾过早进行池塘养殖,不仅带来虾病的发生,而且易感染梭子蟹,造成6~8月份虾、蟹病同时大暴发,由于受病毒的感染,少数池内的虾、蟹全军覆没。另外,前期脊尾白虾多,不易提高梭子蟹的幼苗成活率,在开始放入蟹稚苗时,会在脱壳时残杀蟹类。因此,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7月份投放抱卵虾,每亩约500克,这样脊尾白虾出苗整齐,养殖规格较大,高温期病害较少,有利虾、蟹的生长,也不使脊尾白虾由于生长周期已到在池中自然死亡,脊尾白虾生长周期短,一年繁殖几代,由于在高温季节生长发育迅速,个体小,死亡快,往往在春季未售之前自然消亡)。因此,养殖在春节前后销售的虾,上海等地主要是7月份以后繁殖的苗种。而9月份虾苗种则由于生长期短而规格不大,如何使脊尾白虾的生长周期与市场销售紧密结合,又使池养梭子蟹同步出售,有利管理,减少矛盾,取得双赢,适时放苗是这几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之 O 六、养殖管理 1.投喂管理:梭子蟹食物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脊尾白虾对植物性饵料也喜食。海边不受污染,低值小型贝类、小杂鱼虾是它们很好的饵料,投量与养殖对象的大小、生长阶段、水质情况、气温高低等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前期在幼苗时,每天多次投饵,投量在Ⅵ期前为100%一200%;随着蟹体的增重,投量按体重比逐渐下降,蟹体重50克以后,投饵量控制在15%左右,气温在15℃以下时,投量在5%~8%。后期仍坚持投饵,平常主要通过饵料台的观察来调节投饵量,一般掌握在投饵后 3小时摄食时间来衡量多少。饵投放在池滩面四周,50亩以上的大塘应用小船投饵,使投饵相对均匀些。9月份起,多投一些贝类,有利蟹的生长和性腺的发育。 2.水质管理:一般每隔3~5天换一次水,水量在30%一50%,既要保证水质的清新,又要保持环境稳定,若遇上持续暴雨,要设法将上层池水慢慢排出,注入新鲜海水,使海水比重保持在1.015以上,进排水时,要注意进水水质的情况,遇上赤潮等禁止换水,目前一般采用每次进水均用消毒剂全池消毒,以减少细菌、病毒含量。高温时,用15千克/亩左右生石灰泼洒,改善水质,在7~8月份脊尾白虾繁育时,排水网日应用40目左右,排水要慢,防止幼苗、无节幼体排掉,影响虾数量。高温季节换水应注意在中午不宜将池水排得太低,造成水温过高而伤害栖息在浅水处的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