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海蜇,由于生态环境的限制,往往产量和效益都比较低。原因是因虾池的换水条件,使得海蜇的天然饵料生物不足,从而造成成活率低、产量低、效益差。利用虾池生态养殖海蜇法,即为通过其他虾池培养饵料生物,再通过人工方法将其引到养殖海蜇的池塘,为海蜇提供更多的天然生物饵料,来保证海蜇有充足的食物,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效益的目的。 1.池塘的选择与改造 养殖海蜇的池塘要选择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水源无污染,有一定的淡水水源作为调节盐度之用。池塘的大小一般以10~20亩为宜,长宽比为4:1~3:l,水深2米以上,pH稳定在7.5~8.5之间。为保证海蜇有充足的天然生物饵料供应,另外配备2~3个虾池培育饵料,且最好是在养殖海蜇的池塘周围,在池与池之间进水口的另一端设有闸门。在闸门前设一个40~60目的围网,用于过滤大型生物及杂物。培养饵料生物的池水引入海蜇养殖池,最后由海蜇养殖池排出。 2.放养前的池塘修整与注水 对于多年养虾的池塘要在放养前进行清淤、修整,彻底清除池内的有机物及杂物,并进行反复冲洗。然后选择晴天的中午,用生石灰等药物清塘,清除敌害生物,做法与养虾时相同。注水时,要用40~60目的尼龙筛绢网过滤;进水时间多选择在2~3月,因为此时水体中的敌害生物较少,也有利于饵料生物的培养;开始注水时,水不要太深,以水深30~50厘米为宜,以后视池中饵料生物量的增多,再逐渐多次少量加水,每次加水10~15厘米。初次注水后,选择晴天的中午施用发酵的有机肥以肥水。施用方法是全池泼洒,施用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在饵料生物培养期间,要每天监测水体的各种理化因子及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动情况,并做好记录。当池中浮游生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后,即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水温稳定在18~20℃时,向池内接种刚孵出的种虫和卤虫幼体,接种密度每立方米水体为2 000~3 000个,也可以直接接种轮虫和卤虫的休眠卵。 3.海蜇苗的放养 所放养的海蜇苗规格要在伞径2厘米以上,受伤的苗种不能使用。放苗时间一般为5~7月,选择晴天无风天的早晨或傍晚放养,放养时的水温要稳定在20℃左右。放养密度视池塘的条件和饵料供应情况而定,一般每10亩放苗3 000~5 000只。放养密度过大时,海蜇的生长速度慢,且养殖后期易于缺氧。放养时要注意测量池内的各项水质因子,要将放养池塘的各种水质因子调节到与育苗或运输时用水的条件基本相同为宜,并且放养操作要小心。 4.养成期的管理 海蜇养成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水质的调节、水质监测、生长情况测量和饵料的投喂等,主要饲养管理工作与上述池塘养殖相同。一般是早期慢慢加水,每次从辅助的培养饵料的虾池中向海蜇养殖池中注水深10~15厘米,每10~15天加水1次,等水加到最大水深后,可采取一边排水、一边加水的方式,即在加水前先排出水深15~20厘米,然后再注水至相同水深。养殖期间要注意养殖池内的水色变化,并适时施肥。正常的水色为茶褐色、褐绿色,如发现水色变淡,则说明单细胞藻类的数量减少,应及时泼洒1次豆浆或大豆粕粉等,按每立方米水体每天2千克计算;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再次接种轮虫或卤虫。在养殖后期,因海蜇的摄食量大增,原池内的饵料会出现不足,此时可轮换加入辅助池塘的饵料,并在注水时注意用40~60目的尼龙筛绢网过滤。当养殖池盐度过高时,可注入淡水加以调节,但不能降得太低,也不能一次降幅超过2度。其他饲养管理技术操作与池塘养殖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