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鳗鲡养殖中,不断发生新的疾病,给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简要介绍新发生的疾病及其控制方法,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一、日本鳗鲡皮肤溃疡症
皮肤溃疡病又称腐皮病,发生于日本鳗鲡,是近两年发现的疾病,病原至今不明,疑为嗜低温细菌性疾病。流行于水温低于20℃的季节,一般于12月~翌年5月流行,流行高峰为1~4月,当水温高于23℃时不发生。由于近年在越冬过程中一般不加温,本症不断蔓延,传染速度快,引起的死亡率一般达1%~5%,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鳗主要症状为体表局部斑块状黏液增生脱落,外皮裸露,出现烧伤状斑块病灶,进而病灶溃疡或受真菌感染,肝脏、胆囊肿大,色变浅,脾脏肿大,色加深,肾脏肿大。病鳗于水流缓慢处水面缓慢游动。发病前期死亡少,当病灶溃疡或受真菌感染后死亡率升高。 预防采用越冬期保持水温20℃以上能避免本症的发生。治疗最有效方法为升温至23~25℃后,全池泼洒土霉素10~15克/米3或氟苯尼考2~3克/米3,每天一次,连续2次,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保持水温10天以上,症状基本消失;如伴有水霉感染,应结合升温,同时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铜制剂、碘制剂等杀灭水霉;在低温条件下,几乎无良好的治疗方法。
二、复殖吸虫病
本病现仅发生于水源含盐分的欧洲鳗鲡养殖池,在其它养殖种类鳗鲡及纯淡水养殖池中未发现。流行水温为18~26℃的季节,低温期发生死亡率较高温期低,一般导致的死亡率达5%以上,在高温期短时间内往往引起批量死亡。 病原为复殖吸虫的卵,主要寄生于鳃组织内,有时在肾脏中也发现虫体。病鳗体色变浅,不摄食,呼吸困难,胸鳍发红,鳃丝粘液增生、淤血、溃烂,于鳃小瓣组织间大量寄生圆形或卵圆形卵,卵内原生质致密,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见卵内约有20个左右、周生纤毛、近圆形幼体在卵内作旋转运动,最终卵膜破裂,释放纤毛幼虫。内脏表现为胆囊壁充血,胆囊肿大,体内性腺具出血点,肠道充血,鳔壁充血,萎缩,肾脏寄生时肾肿大,寄生处肾组织坏死,溃疡。取鳃及肾组织作水封片,显微镜观察发现鳃丝内具圆形或椭圆形卵,部分卵内具已发育的纤毛幼虫即可确诊。 预防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驱除养殖池中螺类,养殖期定期使用敌百虫杀灭浮游动物。 治疗采用甲苯咪唑、敌百虫等驱、杀虫剂全池泼洒1~2次,杀灭虫体后再采取控制细菌性烂鳃的方法,疗效显著。及时发现疾病、及时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当鳃内大量寄生、引起严重烂鳃时,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将产生较高的死亡率。
三、消化道出血糜烂症
近两年,由于鱼粉价格大幅度上扬,优质白鱼粉原料紧缺,导致我国鳗鲡生产中采用大量红鱼粉和劣质白鱼粉生产鳗鲡饲料,饲料挥发性盐基氮(VBN)和组胺(Histamine)超标或酸价超标。病鳗主要症状为:起初消化不良,严重时病鳗不摄食,体质弱,体表具出血小点,肠粘膜脱落,肠道糜烂出血,肠腔内具有出血后凝集的血块,胃粘膜严重脱落,胃积水。肝脏肿大、呈淡黄色或糜烂,胆囊、脾脏肿大。主要发生于摄食旺盛的夏秋季节,病情后期引起严重死亡。 预防采用控制鱼粉的质量,使用质量优良的白鱼粉、减少红鱼粉的使用量,能有效防止本症的发生。 发现病情后,停止投饵3~5天,改投优质饲料,降低投饵量以适当控制消化道细菌感染,待鳗鲡恢复正常后再恢复投饵量。 需要注意的是,改投饲料并不是仅局限于改投不同品牌的饲料,而是应该投喂优质的、挥发性盐基氮、组胺、酸价等指标良好的饲料。
四、胃膨胀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制剂认识的加强,微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鳗鲡饲料,以期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控制肠炎发生和降低抗菌药物使用频率的作用。但是,现有用作鳗鲡饲料添加的微生物制剂的菌株大多数由畜禽用菌株移植,部分菌株并不适用于鳗鲡,盲目使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混乱、失调,无法正常消化吸收饲料,产生疾病。另外,大多数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培养的活菌,产品使用过程不当,易被其他菌株污染,使用被污染的微生物制剂也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鱼主要症状为漂浮于水面,外观胃部膨胀,解剖发现胃内充气后膨胀,胆囊肿大,有时肠道粘膜脱落、发炎,肠道内有黄色粘液或严重积水,并有气泡。脾脏肿大,发黑。 主要预防措施为不使用未经充分论证的微生物制剂和污染的微生物制剂。治疗措施为停止使用微生态制剂并停食3天以上,投喂抗菌药物,杀灭消化道污染细菌3~5天后,恢复正常管理。
五、败血症
败血症是近年欧洲鳗鲡养殖过程中危害和引起损失最严重的疾病,几乎所有欧洲鳗地区和养殖场均发生,发病率约90%,由此造成的死亡率约为苗种投放量的5%~10%。从白仔培育至成鳗期均发生,发病高峰为3~8月份,一般发生于鳗苗放养后60~120天,尤其在规格达10~20克、水温达25℃以上时、水质恶化或突变的养殖池、使用驱虫剂驱除拟指环虫后。也有无上述诱导条件发病的案例。一般一口塘发病后,全场养殖池陆续发病,发病池治愈后至养殖周期结束基本不再发生本症。 病鳗体弱,在水流缓慢处顺水游动或于池底逆水游动,不摄食,体色变浅,鳃盖膜水肿、充血,鳃瓣水肿,色变浅,鳃丝呈烂鳃症状,严重时头部下鄂充血,似红头症状。胸鳍、臀鳍充血。腹部膨胀,腹部皮肤出血点连成片状,使整个腹部皮肤发红,轻摸腹部,手上能沾血丝。肛门红肿外突,解剖病鳗,从腹部流出血水,内脏器官呈严重贫血状态。肝脏呈苍白色,胆囊肿大,胆汁色浅,使胆囊呈黄色或无色。消化道无食物、常充血,肾脏肿大,脾脏肿大、呈褐色。 报道的病原体为气单胞菌中的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近期我们在超微病理组织研究中发现肝脏、鳃和消化道细胞中存在病毒粒子,因养殖生产中单纯控制细菌的方法已无法控制病情,而且导致病情的加剧,因此不排除由病毒致病的可能性。 没有良好的预防措施,在疾病流行季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副作用大的驱虫剂以及保持适当的投饵量和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能减少发病率。 发病后,要调整水质、维持稳定的水环境。大量拟指环虫感染时采用高效低毒的驱虫剂驱除虫体后,以刺激性小的S-高聚碘1~1.5毫升/米3全池泼洒2~4天。在严重死亡时,可以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再在池水中添加0.1%~0.3%的食盐控制死亡率。一般不要使用抗菌药物,待后期细菌感染严重时再使用低剂量的抗菌药物控制细菌感染。降低投饵量,于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持续投喂。
总之,在治疗时应注意控制方法的调整,避免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的常规方法,否则,将加重病情,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