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别于2003年至2005年分6批引进美洲鲥鱼受精卵25万粒进行孵化与养殖试验。三年来已育出优质鲥鱼种12万尾,商品鲥鱼3150千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美洲鲥鱼温室越冬技术是取得养殖成功的关键技术,现将该项技术总结如下。 一、越冬前的准备 1.越冬设施。2003年美洲鲥鱼越冬,我们利用了江阴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的两只河豚鱼越冬用水泥池。单池面积250平方米,水深1米;2004年和2005年新建鲥鱼专用越冬温室17500平方米,单室面积3500平方米,水深为3~3.5米。采用土池钢架塑料膜大棚,水源来自长江水,进排水方便,并配有叶轮式增氧机和增氧气泵。 2.苗种准备。美洲鲥鱼受精卵自美国空运抵上海后,经充氧重新包装后运至江阴,我们先后采用了室内水泥池静水孵化和锥形孵化桶加气泡石充氧孵化两种形式,均获得成功。但考虑到苗种运输等因素,目前多采用孵化桶孵化的形式。鲥鱼苗出膜后发育至平游期,即把孵化桶移至经消毒并培育好水质的室外土池旁,连水带苗放入池塘中开始进行苗种培育。鲥鱼养殖水质宜清淡,前期投喂经60目筛绢网处理过的鸡蛋黄,一星期后改用自制的微粒料,后期配以颗粒浮性膨化料。养殖至12月上中旬,一龄鲥鱼平均个体达15厘米左右,尾重达30~50克。当水温降到10℃左右时把鲥鱼种转入温室进行越冬养殖。 二、鱼种转移 美洲鲥鱼应激反应极为强烈,拉网及运输操作中往往会造成大批鲥鱼脱鳞和死亡,为减少搬迁损失,提高成活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研究和采用了如下三种技术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运输桶中加入水网藻,减少和阻止鱼体活动。2003年冬首次搬迁操作中,由于经验不足,运输过程中未加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大批鱼种严重脱鳞和死亡,移入温室一周后死亡率高达32%,损失较大;在之后的运输操作中我们经研究分析改用了在水桶中加入适量水网藻的办法使运输过程的鱼种缠入水网藻而无法游动,有效地避免了鱼种撞壁和脱鳞现象,提高了运输成活率。 2.设置转移通道。2004年为进一步减少鲥鱼越冬搬迁损失,我们选择了与鲥鱼越冬池相邻的池塘进行夏季室外养殖,并在室外养殖池和室内越冬池之间开设一条转移通道。通道用水泥混凝土建成,宽和深各1米,长度为两池实际相隔距离,两端呈喇叭状,中间设闸门,内壁光滑,在转移操作时保持通道内水深0.8米以上。在12月上旬,当室外池水温降至10℃左右时,打开通道闸门,从室外池远端开始用大拉网慢慢地拉向通道口,使鲥鱼种自动游过通道进入越冬温室。拉网动作慢速轻盈,尽量减少对鲥鱼种的惊动,整个池塘拉网三次后完成并关闭闸门,剩余少量鲥鱼采用干池捕捞后用第一种方法运输。 3.两池合二为一。2005年新建的鲥鱼养殖池采用了室外养殖池和温室越冬池合二为一的建造方法,即在室外池塘上加上大型钢架塑料膜大棚,夏季打开四周塑料膜,冬季封闭后成为越冬温室,从而省去鲥鱼种运输这一重要环节,从根本上避免了运输操作造成的损伤。 三、越冬养殖 美洲鲥鱼在江阴地区的室外人工养殖状态下不能顺利过冬。我们曾在2003年和2004年作过室外越冬试验,在水深达5米的室外土塘中,12月中旬基本停止摄食,12月下旬水温降至3~5℃时,鲥鱼种开始出现脱鳞死亡现象,少时每日数尾,多时每日数十尾,均出现冻伤后脱鳞引起水霉症状。后移至温室中,使水温在一周内逐步提高到18~19℃后死亡停止,并开始摄食,因此美洲鲥鱼的温室越冬养殖在本地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美洲鲥鱼的温室越冬养殖需要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1.适宜的养殖环境。适宜用土池,且塘大、池深。我们设计采用的鲥鱼温室单池面积达3500平方米,水深达3~3.5米,这样有利于保持水质稳定。池中配备保障完备的增氧设施和保温、换水设施。 2.合理的放养密度。温室内每亩水面一龄鲥鱼越冬密度控制在2000尾,二龄鲥鱼在800尾左右。 3.投饲及水质调控。由于温室中换水成本高、难度大,减少投喂量也是调控水质的重要环节。饲料投喂浮性膨化料,可自制专用饲料,也可用白鱼及鲈鱼料替代,日投喂量控制在室外同温下的1/3左右即可;水温通常保持在15~16℃以上,最低不低于8~10℃;水质宜清淡,每10天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每三天换水一次,换水量达总水体10%左右;采用泼洒光合细菌、栽种水生植物,放养河蚌,套养少量花白鲢、鮠鱼等方法作为水质调控的辅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