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咬食”现象的分析与防治建议

2024-9-23 00:0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67| 评论: 0

摘要:   在鳗鱼养殖中,鳗鱼"咬食"(吐料)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咬食"既导致饲料效率下降,养殖成本增加,又严重污染水体,引发其他病害发生。引起"咬食"有多方面原因,所以养殖中出现鳗鱼"咬食",一定要对整个养殖环境 ...

  在鳗鱼养殖中,鳗鱼"咬食"(吐料)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咬食"既导致饲料效率下降,养殖成本增加,又严重污染水体,引发其他病害发生。引起"咬食"有多方面原因,所以养殖中出现鳗鱼"咬食",一定要对整个养殖环境,包括水源、日常管理、饲料搅拌、平常用药(特别是口服药),以及苗种质量等进行全面考虑,找到病原所在,进行有效防治。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结合理论知识,针对鳗鱼"咬食"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如下归纳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意见。

  一、养殖水环境因素

  1.水源以福建北部山区为例,大多数鳗场使用山溪水,水源pH一般在6.2~6.5之间。在进入春、夏季后,由于雨水偏多,而该地区地质多呈酸性,在水源经过山区毛竹较多的地方,水源pH明显下降。在鳗鱼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低(pH<5.5)时,对体质较弱的鳗鱼会导致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缺氧和"咬食"等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现象,应用生石灰或其它碱性水体调节剂进行水体调节,土池中更应加强底质调节,使平常养殖水体中pH值最好能保持在6.5~7.2之间。

  2.水质管理有良好的水源,还必需进行科学管理,保证有良好的养殖水体。过量投饵造成鳗鱼摄食过饱、残饵流失;饲料搅拌偏软,引起饵料流失;白仔培育阶段,红虫与白仔粉料混合搅拌,使饲料粘性降低,引起饲料散失;养殖水体温度偏高,鳗苗较小且摄食量过大,排泄物增多(对于投苗规格偏小的鳗鱼,这一点影响最严重)等等。上述这些现象,如果平常排污不干净,换水量偏少,尤其是在土池中极易引起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理化因子超标(氨离子浓度>1.0毫克/升,亚硝酸盐>0.2毫克/升,硫化氢>0.02毫克/升时),规格偏小的鳗鱼即出现摄食活力较差,吃食较慢,继而出现厌食、咬食现象。进一步发展就出现肝脏变白等类似中毒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继而就会发生烂鳃、红头、烂尾等细菌性病害。

  上述现象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鳗鱼养殖过程中最好定期用相关水质测试设备测试水体中的理化因子,掌握养殖水环境。如果分析认为这种现象是造成"咬食"的主要因素时,应用高锰酸钾等具有氧化性的消毒剂消毒,也可以用水体改良剂(如"海中宝"等)进行水质改良。若遇大暴雨天时,换水要慎重,并且及时调节水体,以保证养殖池中水环境稳定且不受污染。

  二、病虫害因素

  如果鳗鱼鳃部寄生小瓜虫、拟指环虫等寄生虫,或者白苗期后肾寄生大量孢子虫也会引起"咬食",这一点在大多数鳗场都能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但是,如果鳗鱼鳃部或肠道内感染一些有害菌群,在这些细菌引起的病状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时,鳗鱼首先表现出的也是"咬食",尤其鳃部感染细菌导致"咬食"最明显,如果用常规方法解剖镜检,鳃部不但没有发现寄生虫,而且鳃丝完好,但是,在池中有些鳗鱼会表现出"单鳃"症状或绕池边慢游等现象。出现以上情况,就要请求有关鳗鱼病害专业检测部门,抽样对鳗鱼的鳃丝或肠道内膜进行认真观察,以确诊是否由于细菌的感染而引发鳗鱼"咬食"。

  一般情况下,含Cl-或含Br-的消毒剂杀菌范围都比较广。所以,如果平时注意定期用ClO2或二溴海因进行鳗池水体消毒,上述现象都能够得到防治。如果发生"咬食"后用这些消毒剂消毒仍未见好转,就要进一步选择一些杀菌范围较广的药物。

  三、饲料因素

  饲料应选用优质、新鲜的配合饲料,搅拌时加水比例要适当。如果拌出的团状饲料偏软,鳗鱼摄食时"咬食"最明显,而团状饲料偏硬会使鳗鱼摄食活力逐渐下降。不同的饲料,不同生长阶段的鳗鱼情况都有所不同,最好根据饲料厂家提供的饲料使用说明,依鳗鱼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饲料在搅拌机中搅拌大约3分钟~4分钟左右,以确保拌出的团状饲料软硬适中,粘、弹性较强,适合鳗鱼摄食。同时建议,拌料时尽量不要盲目过量添加一些药物或添加剂等,以免改变鳗鱼对饲料的适口性。添加药物时一定要适量且有针对性。

  四、气温因素

  气温的骤变,同时也会引起水温的聚变,导致鳗鱼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而发生"咬食"。这种情况在春夏或秋冬季节交替时发生最频繁。所以,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明显时,一般要降低日投饵率,减少鱼油添加量。如果发现鳗鱼"咬食",最好停喂1餐~2餐,全场用水体消毒剂消毒。

  当然,在养殖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导致鳗鱼"咬食"或其他病害发生,如鳗鱼患肠炎病,养殖密度过高等等。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和进行科学的饲养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